首页 / 人体穴位图 / 手少阳三焦经 / 消泺穴

消泺穴

穴位

消泺Xiāoluò,出《针灸甲乙经》。消即消除,泺为泊名,此穴如清凉之水,能清热消渴,故名消泺。

经属

属手少阳三焦经。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臂外侧,当清冷渊与臑会连线的中点处。

取法:先取肩髎(外展上臂,肩膀后下方凹陷处即是肩髎穴),其与肘尖连线上,肘尖上7横指处即是消泺穴。

作用与主治

作用:清热安神,活络止痛

主治:头项疾患等:如寒热,头痛,齿痛,头晕,颈项强急,肩背拘急,肩周炎,项强,癫疾,臂痛,上肢麻痹,肩背痛,癫痫,偏头痛,颈项痛,背部肿痛,颈椎病,颈项强痛,背肿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四指并拢向消泺穴施加压力,一压一松,持续3~5分钟为宜,可治头痛、颈项强痛、臂痛、牙痛等疾病。

配伍

穴位名

消泺Xiāoluò,出《针灸甲乙经》。消即消除,泺为泊名,此穴如清凉之水,能清热消渴,故名消泺。

穴位经属

属手少阳三焦经。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臂外侧,当清冷渊与臑会连线的中点处。

取法:先取肩髎(外展上臂,肩膀后下方凹陷处即是肩髎穴),其与肘尖连线上,肘尖上7横指处即是消泺穴。

穴位解剖

穴下是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的内侧头。有中侧副动、静脉。分布着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臂后皮神经分布。皮较厚,移动性大。在皮下组织内除臂后皮神经外,还有臂外侧皮神经(腋神经的分支)。臂后区只有一块强大的肱三头肌,其长头和外侧头在表面,内侧头大部分隐藏在外侧头的深面。肱三头肌与肱骨桡神经形成桡神经管,桡神经与肱深动脉及其两条伴行静脉一起进入桡神经管。该处桡神经体表投影在:自腋后襞下缘外侧端与臂的连接点处,经臂后方,至肱骨外上髁的斜行连线。由于桡神经与肱骨的桡神经沟紧密相贴,故在肱骨中段骨折是容易伴发桡神经损伤。所以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臂后深筋,深刺肱三头肌长头与内侧头时,应尽量避开桡神经管内的血管神经束。

作用与主治

作用:清热安神,活络止痛

主治:头项疾患等:如寒热,头痛,齿痛,头晕,颈项强急,肩背拘急,肩周炎,项强,癫疾,臂痛,上肢麻痹,肩背痛,癫痫,偏头痛,颈项痛,背部肿痛,颈椎病,颈项强痛,背肿等。

穴位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四指并拢向消泺穴施加压力,一压一松,持续3~5分钟为宜,可治头痛、颈项强痛、臂痛、牙痛等疾病。

配伍

配四渎穴、合谷穴治头痛、牙痛。

配窍阴穴治项痛。

配肩髑穴、曲池穴治肩臂痛。

配风池穴、天柱穴治颈项强痛。

配风府穴、风池穴、头维穴治头痛。

配大椎穴、肩井穴治肩臂痛。

配四神聪穴、大椎穴治癫疾。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头痛,项背急,消泺主之。

《针灸资生经》:项痛,消泺、窍阴。

《针灸大成》:主风痹,颈项强急肿痛寒热,头痛,癫疾。

解剖

穴下是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的内侧头。有中侧副动、静脉。分布着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臂后皮神经分布。皮较厚,移动性大。在皮下组织内除臂后皮神经外,还有臂外侧皮神经(腋神经的分支)。臂后区只有一块强大的肱三头肌,其长头和外侧头在表面,内侧头大部分隐藏在外侧头的深面。肱三头肌与肱骨桡神经形成桡神经管,桡神经与肱深动脉及其两条伴行静脉一起进入桡神经管。该处桡神经体表投影在:自腋后襞下缘外侧端与臂的连接点处,经臂后方,至肱骨外上髁的斜行连线。由于桡神经与肱骨的桡神经沟紧密相贴,故在肱骨中段骨折是容易伴发桡神经损伤。所以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臂后深筋,深刺肱三头肌长头与内侧头时,应尽量避开桡神经管内的血管神经束。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头痛,项背急,消泺主之。

《针灸资生经》:项痛,消泺、窍阴。

《针灸大成》:主风痹,颈项强急肿痛寒热,头痛,癫疾。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