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体穴位图 / 手太阳小肠经 / 肩外俞穴

肩外俞穴

穴位

肩外俞Jiānwàishū,出《针灸甲乙经》。肩,在此意指肩胛。外,对内、里而言。俞,同腧,指腧穴。此穴在肩脚上廉,肩中俞之外,故名肩外俞。

经属

属手太阳小肠经。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取法:在背部,先找到第1胸椎棘突,在其下方旁开4横指处即是。

作用与主治

作用:舒筋活络,祛风止痛

主治:肩背酸痛,颈项强急,肩胛神经痛,落枕,肘臂冷痛,肩胛及上肢冷痛,颈椎病,肩胛区神经痛,痉挛,麻痹,肺炎,胸膜炎,神经衰弱,低血压等。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防伤及肺脏,造成气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按揉肩外俞3~5分钟,或用艾条灸5~10分钟,可治疗肩背疼痛、颈项强急等肩背颈项疾病。

配伍

穴位名

肩外俞Jiānwàishū,出《针灸甲乙经》。肩,在此意指肩胛。外,对内、里而言。俞,同腧,指腧穴。此穴在肩脚上廉,肩中俞之外,故名肩外俞。

穴位经属

属手太阳小肠经。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取法:在背部,先找到第1胸椎棘突,在其下方旁开4横指处即是。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肩胛提肌。深层有颈横动、静脉。分布着第一、二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副神经,深层为肩胛背神经。皮肤较厚,由第八颈神经和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致密,有少量脂肪。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斜方肌表面的背深筋膜入该肌,继进至肩胛提肌。前肌由副神经支配,后肌由肩胛背神经支配。两肌之间有颈横动、静脉经过。

作用与主治

作用:舒筋活络,祛风止痛

主治:肩背酸痛,颈项强急,肩胛神经痛,落枕,肘臂冷痛,肩胛及上肢冷痛,颈椎病,肩胛区神经痛,痉挛,麻痹,肺炎,胸膜炎,神经衰弱,低血压等。

穴位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防伤及肺脏,造成气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按揉肩外俞3~5分钟,或用艾条灸5~10分钟,可治疗肩背疼痛、颈项强急等肩背颈项疾病。

配伍

1、配昆仑穴治肩背痛。

2、配风池穴、外关穴治颈项强急。

3、配秉风穴、养老穴治落枕。

4、配大椎穴、后溪穴治颈项强直,颈、胸椎病,肩背痠痛。

5、配后溪穴、天宗穴、肩井穴、大椎穴治肩背疼痛。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肩胛痛而寒至肘,肩外俞主之。

《太平圣惠方》:肩中痛,发寒热,引项急强,左右不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肩胛痛。

《针灸大成》:主肩胛痛,周痹寒至肘。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肩胛提肌。深层有颈横动、静脉。分布着第一、二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副神经,深层为肩胛背神经。皮肤较厚,由第八颈神经和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致密,有少量脂肪。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斜方肌表面的背深筋膜入该肌,继进至肩胛提肌。前肌由副神经支配,后肌由肩胛背神经支配。两肌之间有颈横动、静脉经过。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肩胛痛而寒至肘,肩外俞主之。

《太平圣惠方》:肩中痛,发寒热,引项急强,左右不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肩胛痛。

《针灸大成》:主肩胛痛,周痹寒至肘。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