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钝叶蔷薇”。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丛中。分布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四川、云南、安徽、浙江等地。原形态:钝叶蔷薇,又名:美丽蔷薇。 细小灌木,高约2米,有直立细刺。羽状复叶;小叶7~11,宽椭圆形或卵形,长6~20毫米,宽4~15毫米,先端钝或稍急尖,基部近圆形,边缘具锐锯齿,无毛,下面灰绿色;叶柄和叶轴均有稀疏腺毛和小皮刺……
中药材“蔷薇露”。别名:阿刺吉(《群芳谱》),蔷薇花露(《新本草备要》)。出处:《纲目拾遗》。功能主治:①《群芳谱》:"能疗人心疾。" ②《纲目拾遗》:"温中达表,解散风邪。""散胸膈郁气。" ③《现代实用中药》:"治口疮及消渴。"。用法用量:内服:炖温服,1~2两。别名:阿刺吉、蔷薇花露。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1.《群芳谱》:蔷薇露,出大食、占城、爪……
中药材“蔷薇花”。别名:刺花(《纲目》),白残花(《药材资料汇编》),柴米米花(《江苏植药志》)。出处:《医林纂要》。生境分布:多生于路旁、田边或丘陵地的灌木丛中,分布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新疆等地。主产浙江、江苏等地。原形态:多花蔷薇,又名:墙麻、牛棘、墙薇(《本经》),牛勒、山枣(《吴普本草》……
中药材“蔷薇根”。出处:《纲目》。化学成分:根含委陵菜酸。根皮含鞣质23.3%。鲜叶含维生素C_61.6毫克%。归经:入脾、胃经。 ①《纲目》:"入阳明经。" ②《本草汇言》:"入足阳明经。" ③《本草再新》:"入脾、肾二经。"。性味:苦涩,凉。 ①《日华子本草》:"味苦涩,冷,无毒。" ②《南宁市药物志》:"甘涩,性平。"。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祛风,活血,……
中药材“蔷薇枝”。出处:《纲目拾遗》。功能主治:《纲目拾遗》:"妇人秃发,蔷薇嫩枝同猴枣煎汁刷之。"。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路旁、田边或丘陵地的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山东、江苏、河南等地。原形态:野蔷薇 攀援灌木,小枝有短、粗稍弯曲皮刺。小叶59,近花序的小叶有时3,连叶柄长510cm;托叶篦齿状,大部贴生于叶柄;小叶片倒……
中药材“蔷薇叶”。出处:《纲目》。功能主治:《南宁市药物志》:"捣烂外敷,生肌收口。"。复方:①治下疳疮:黄蔷薇叶不拘多少,焙干为极细末,洗净敷上。(《摄生众妙方》) ②治痈疽脓成不溃:蔷薇叶,晒干研末,蜂蜜和醋调敷,露出疮顶,自溃。(《江西中医药》(12):59,1957)。出处:出自《本草纲目》。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路旁、田边或丘陵地的灌木丛中。 资……
中药材“苞蔷薇根”。别名:猴局根、金柿根(《闽东本草》)。出处:《福建民间草药》。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路边、林边、溪边。分布浙江、福建、湖南等地。原形态:硕苞蔷薇,又名:苞蔷薇、猴柿、刺柿、大红袍、野毛栗、七姊妹、圆刺菱、毛刺头、糖钵、山麻栗子、糖球子。 常绿灌木。茎蔓生或匍匐状,被绒毛,并具粗壮的钩状皮刺。单数羽状复叶,小叶5~9,倒卵形或椭圆形,长1……
为蔷薇科蔷薇属植物小果蔷薇Rosa cymosa Tratt.[R. microcarpa Lindl.],以根和叶入药。四季可采根、叶,洗净切碎晒干。
蔷薇膏功能主治:解毒疔疮,疏风透热。口疮多年不瘥,风热上攻。蔷薇膏组方:蔷薇根、郁李根、水杨皮、牛蒡子根、苍耳子各600克,露峰房、生地黄、升麻、当归各40克,地骨皮、白芷、石胆(研)各20克,熟铜粉(研)、麝香各0.5克。
野蔷薇露功能主治:宣郁解热。治口疮、口糜。野蔷薇露组方:野蔷薇花瓣500克
蔷薇丸功能主治:治内有蕴热,上冲口咽,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身体常发痱瘰。蔷薇丸组方:蔷薇根 黄芩 鼠李根 当归 葛根 白蔹 石龙芮 黄柏 芍药 续断 黄芪各30克 天花粉60克
宫制蔷薇油功能主治:香发长鬓。主宫制蔷薇油组方:真麻油随多少。
布鲁菌病10%的病例发生非特异性皮疹,较常见的为麻疹样、猩红热样及蔷薇疹样皮疹。
蔷薇花粥功能主治:醒脾利气,止痛。治月经不调、关节炎、渴吐暑闷等。蔷薇花粥组方:蔷薇花 4朵;粳米 50克;绿豆 50克;白糖 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