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分枝火绒草”。别名:火艾、火草、白蒿。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4003500m的高山和亚高山的林、干燥灌丛、干燥草地和草地,常在片生长。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南部、甘肃、南部、与西部、湖南西部、四川北部与西部及西南部、贵州、云南、西藏东部。原形态:戟叶火绒草 多年生草本,高1080cm。根状茎分枝短,骨数个至10余个簇生的花茎和少数与花茎同形的……
是由瘰疬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以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自限性疾病。好发于儿童,临床表现为肺部病变和局部淋巴结炎,主要累及颌下腺和下颌下淋巴结。
又称布鲁里溃疡,是由溃疡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隐袭性坏死性皮肤病,主要流行于中非、西非国家的热带雨林地区。本菌的自然宿主和人类传播途径尚不清楚,可能通过破损皮肤接触污染的水、土、植物或水中昆虫叮咬而感染。皮损好发于前臂及小腿,为特征性的坏死性溃疡,有不规则扇形边缘,深部潜行。病理、细菌涂片及培养可帮助确诊。
本病主要在温带地区流行。随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流行,在HIV感染者中发病报道有增加,目前本病在艾滋病患者的常见分枝杆菌感染中占第二位。
海鱼分枝杆菌感染(mycobacterium murinum infection)是人类接触海水或淡水时,被海鱼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murinum)从人类皮肤侵入所引起的皮肤病。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多见于儿童和青年,皮损好发于肘、膝、手脚、指趾、踝、小腿等四肢易受外伤部位,肘部皮损最为常见,约占70%以上。局部受伤3~4周内出现小的,多为单发的红色丘疹,缓慢长大形成1~2cm红色或紫色小结节,极少数可破溃形成浅表性溃疡。抗结核药无效。一般可在2~3年内自行消退。
龟分枝杆菌感染(mycodacteriumcheloneiinfection)所致疾病类似于偶发分枝杆菌,因此常称偶发龟复合分枝杆菌。发病机制还不清楚。主要引起肺部和皮肤伤口感染。在37℃培养基上培养2~5天长出光滑型或粗糙型菌落,并能产生芳香硫酸酯酶,硝酸盐还原试验和铁吸收试验阴性。即可诊断。对红霉素、头孢菌素类、四环素类等较敏感。
非结核性分枝杆菌是指除人型、牛型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以外的分支杆菌。感染常见于免疫功能障碍者,是艾滋病常见的机会感染病。感染人体后,不会引起急性发病,无急性临床症状。化脓过程常常于不知不觉中发展,有时延误诊断可达3~5年。
非结核性分枝杆菌(NTM)系指分枝杆菌属中,除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人型、牛型,非洲型和田鼠型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属于条件致病菌。由NTM引起的疾病称为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病。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是由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引起的以角膜基质多灶性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临床表现为早期症状为畏光、流泪、眼红、部分患者有眼痛,但不明显;随病情发展会出现视力下降。典型体征包括角膜基质多灶性点状浸润、无痛性角膜溃疡及基质脓肿。治疗原则为: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急性期禁用激素。
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是指结核杆菌及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所有分枝杆菌,也称为环境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病是指人类感染NTM所引起相关组织或脏器的病变。NTM属条件致病菌,健康人的呼吸道可有某些类型NTM寄殖,当口腔和呼吸道卫生状况改善后可消失。
近年来由分枝杆菌引起的眼部损害包括巩膜炎或巩膜外层炎少见,而由非典型分枝杆菌引起的眼部感染有所增加。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最常见的眼部表现是巩膜炎或角膜炎。非典型分枝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家畜、土壤、灰尘和水中均可发现非典型分枝杆菌株。
楚尔盖分枝杆菌是1972年由Marks证实为人类致病菌,属暗产色分枝杆菌。25℃培养为光产气,37℃培养为暗产色,42℃不生长。菌落为橙色,生长缓慢。发病机制还不很清楚。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皮肤损害为播散性无痛性炎性结节。皮损组织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即可诊断。乙硫异烟胺、异烟肼和利福平三种药物联合治疗有效。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为鸟分枝或胞内分枝杆菌感染所致。主要表现为慢性肺部感染,儿童表现为淋巴结炎,免疫抑制患者则呈播散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