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臭山牛蒡”。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502200m的山坡林缘、林下或草甸。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及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四川、云南等地。原形态:山牛蒡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根状茎粗。茎直立,单生,多少被蛛丝状毛,上部稍分枝。基生叶花期枯萎,下部叶有长柄,柄长达34cm,有狭翼;叶片心形、卵形或卵状矩圆形,先端……
中药材“牛蒡茎叶”。别名:大夫叶(《中药志》)。出处:《药性论》。药理作用:叶含抗菌物质最多,主要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抑制浓度为每毫升400微克,叶之浆汁亦有一定作用。抗菌成分在开花期含率最高;但植物中又含氧化酶,能破坏抗菌成分,故在收获后宜即用乙醇蒸气以破坏氧化酶,但又要注意不使乙醇凝于植物上,否则抗菌成分将被溶出而遭受损失。性味:《药性论》:"味甘,无……
中药材“牛蒡根”。别名:恶实根(《别录》),鼠粘根(《延年方》),牛菜(《本草衍义》)。出处:《药性论》。性状:根呈纺锤状,肉质而直,皮部黑褐色,有皱纹,内呈黄白色;味微苦而性粘。归经:《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性味:苦,寒。 ①《纲目》:"苦,寒,无毒。" ②《分类草药性》:"味甜,性刚。"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苦涩,无毒。"。功能主治:祛风……
中药材“牛蒡子”。别名:大力子、恶实。性状:本品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较淡。果皮较硬,子叶2,淡黄白色,富油性。无臭,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贮藏:置通风干燥处。炮制:牛蒡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
中药材“山牛蒡”。别名:乌苏里风毛菊。生境分布:东北、华北、陕西、甘肃、青海。性味:辛,温。功能主治:祛寒,散瘀,镇痛。主治感冒头痛,关节痛,劳伤。用法用量:泡酒或水煎服。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野。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原形态:乌苏里风毛菊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状茎匍匐。茎直立、被疏柔毛或几无毛。基生叶在花期生存……
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根。四季可采,洗净切片晒干用。
牛蒡陆英根酒功能主治:祛风消肿止痛。适用于刺风、面游风。牛蒡陆英根酒组方:牛蒡子根120克,陆英根120克,米酒5斤
瓜蒌牛蒡汤功能主治:清热疏肝,通乳散结。主治乳痈初起,红肿热痛,或身发寒热。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性乳腺炎等病症。瓜蒌牛蒡汤组方:瓜蒌仁、牛蒡子、花粉、黄芩、生栀子、连翘、皂角刺、金银花、生甘草、陈皮、青皮各一钱(3克)、柴胡五分(1.5克)
栝楼牛蒡汤功能主治:理气疏肝,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治肝气郁结,热毒壅滞,致成乳疽、乳痈,初起憎寒壮热者。栝楼牛蒡汤组方:瓜蒌仁 牛蒡子(炒,研)花粉 黄芩 生栀子(研)连翘(去心)皂刺 金银花 甘草(生)陈皮各3克 青皮 柴胡各1.5克
薄荷牛蒡汤功能主治:主荨麻疹。薄荷牛蒡汤组方:薄荷叶12克 牛蒡子9克 焦马勃9克 焦栀子9克 连翘壳9克 京玄参12克 西赤芍12克 板蓝根15克 大青叶12克 炒僵蚕9克 玉桔梗6克
牛蒡子散功能主治:治热毒上攻,头面烦热,大便不畅。牛蒡子散组方:牛蒡子90克(微炒)羚羊角屑30克 槟榔30克 郁李仁60克(汤浸,去皮、尖,微炒)青陈皮30克(汤浸,去白、瓤,焙)川大黄30克(锉碎,微炒)
牛蒡子丸功能主治:治风毒结核,瘰疬肿硬疼痛。牛蒡子丸组方:牛蒡子(微炒)何首乌各60克 干薄荷 雄黄各30克 麝香 牛黄各7.5克 皂角7挺(捶碎)
葛根牛蒡子汤功能主治:消毒解热。主时毒大头病,脉数而有力者。葛根牛蒡子汤组方:葛根1两,管仲1两,甘草1两,盐豉1两,牛蒡子1两。
牛蒡甘桔汤功能主治:治颐毒表邪已尽,耳项结肿,微热不红而疼痛者。牛蒡甘桔汤组方:牛蒡子 桔梗 陈皮 天花粉 黄连 川芎 赤芍药 甘草 苏木各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