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麻醉药物(简称局麻药)分为脂类局麻药和酰胺类局麻药。属于脂类局麻药的有普鲁卡因(奴氟卡因)、氯普鲁卡因、丁卡因、可卡因;酰胺类局麻药利多卡因、甲哌卡因、丁吡卡因、依替卡因、丙胺卡因、罗吡卡因。作为局部麻醉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和静脉麻醉,其中毒原因各不相同,但中毒症状、体征和处理基本相似。
股骨干骨折时大腿局部肿胀变形均严重,下肢短缩,搬动时有明显异常活动和骨擦音。
肢体局部的皮肤颜色和温度改变是复杂性局部痛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之一,复杂性局部痛综合征(CRPS)指继发于意外损伤、医源性损伤或全身性疾病之后出现的以严重顽固性、多变性疼痛,营养不良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前庭大腺囊肿为常见的良性囊性病变。囊肿边界清楚,多年不变。并发感染时,局部出现红肿热痛,或排出脓液,抗菌治疗有效。前庭大腺慢性炎症则周围组织增厚,局部较为韧实。诊断有困难时,常需作病检确诊。
下腹部局部疼痛。多表现为有压痛点,压痛局限于一点。明确而固定的压痛点为腹部脏器病变的重要体征。如:消化性溃疡压痛点,在剑突下正中偏左或偏右处,球部后壁穿透性溃疡压痛点则在背部第6—10胸椎或其左右两旁;急性胰腺炎压痛点,在上腹中部或偏左处;胆囊病变的压痛点(胆囊点),位于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阑尾炎压痛点(阑尾点、McBurney点),位于右骸前上棘与脐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肾和尿路病变时,在第10肋前端(季肋点)、脐水平线上腹直肌外缘处(上输尿管点)、两镕前上棘连线与通过耻骨结节之垂线的
早期无合并症的淋病,尿道损伤,尿道旁腺癌,尿道癌等病引起的尿道局部肿胀,大多可触及肿物,尿道口红肿。
局部灼热,局部发热,痛处喜凉爽。见于风热痹症,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证。
局部肢体抽动常见于局部抽搐症,它又称习惯性痉挛,是一组肌肉突然瞬息间的收缩。此种动作发作快速而不自主,并经常重复。有时外表看来似在完成某一动作,实际上是无目的性的。它是儿童神经官能症常见类型之一,在成人是罕见的。生理性局部抽搐症可见于正常人从醒觉到睡眠的过渡阶段。
慢性游走性红斑在Lipschütz(1913)首先记载,为一单纯性红斑,经过慢性,可为Lyme病的皮肤表现。蜱为螺旋体传播的主要媒介,亦有认为蚊、扁虱叮咬传播。
从解剖学上看,骨板很薄,覆盖此部的皮肤也很薄,骨膜感觉神经也较丰富,所以,对触压很敏感,往往会产生明显的压痛。
局部头痛这是血管神经性头痛,属于功能性疾病。
局部软组织浸润,就是液体慢慢渗透到软组织中去,人体组织内浸入了异常细胞或出现了正常情况下不应出现的机体细胞,以及某些病变组织向周围扩展的现象。在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异常的物质或原有的某些物质的堆积过多也称为浸润。有的变性或沉积也称为浸润。
局部皮肤变紧,最常见于硬皮病。硬皮病又称系统性硬化症。顾名思义,就是皮肤变硬的疾病。皮肤的改变是系统性硬化症的标志性症状。但病变程度差别很大,轻者仅有局部皮肤的硬化和钙化,严重者可出现全身广泛性皮肤硬化增厚。典型的皮肤损害依次经历肿胀期、浸润期和萎缩期三个阶段。病变呈对称性,病变多由手指逐渐向近端扩展,病变皮肤与正常皮肤的界限不清。
局部淋巴结肿大是淋巴结因内部细胞增生或肿瘤细胞浸润而局部体积增大的现象。
局部可摸到肌腹与肌腱连接处略有缺失与下陷多见于肌肉拉伤,肌腱由胶原纤维构成,不具有收缩能力,其作用是将肌肉的收缩力传递到骨组织。腱纤维在休息时呈波纹状,拉长时则波纹消失,过度牵拉时胶原纤维可出现微损伤,甚至发生肌腱断裂。
沿浅静脉走行出现条索状物或硬结,并伴有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急性期后,索条状物变硬,局部皮肤色素沉着,以上症状见于血栓性浅静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