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黄皮根”。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性味:《南宁市药物志》:"辛微苦,温。"。功能主治:①《福建民间草药》:"治胃痛。" ②《南宁市药物志》:"消肿,止气痛,利小便。治黄疸,疟疾;预防流感。"。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酒水同煎,1~2两。复方:治胃痛:干黄皮根一至二两。水炖服。(《福建中草药》)。出处:出自《福建民间草药》。生境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福建、台……
中药材“黄皮果核”。别名:黄皮核(《岭南采药录》)。出处:《本草求原》。生境分布:产广东、广西等地。性状:干燥的种子呈扁平卵圆形,长11~14毫米,宽8~9毫米,厚3~4毫米;先端略尖而稍弯向一侧,基部圆钝,基部1/3呈棕色,较甲滑,上部2/3呈棕黄色,具不规则的皱纹;种脐位于先端,近椭圆形;合点位于基部,与种脐同一侧面;种脊略突起,自种脐通向合点;种皮薄而……
中药材“黄皮果”。别名:黄皮子(《桂海虞衡志》),黄檀子(《八闽通志》),黄弹子(《广东通志》),金弹子(《本草求原》)。出处:《纲目》。生境分布:分布我国南部,广东、广西、福建均有救培。原形态:黄皮(《桂海虞衡志》)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幼枝具瘤状突起的腺体。叶互生,单数羽状复叶,幼叶卷曲;小叶5~13,顶端1枚最大,向下逐渐变小,长2.5~11.5厘米,宽……
中药材“黄皮叶”。别名:油皮、油梅。性味:叶:苦、辛,平。 根、核:苦、辛,微温。 果:甘、酸,微温。功能主治:叶:解表散热,顺气化痰。用于防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治感冒发热。 根、核:行气止痛,健胃消肿。用于胃痛,腹痛,疝痛,风湿骨痛,通经。 果:化痰消食。用于食积胀满,痰饮咳嗽。用法用量:叶、根、核均为3~5钱;果0.5~1两。出处:《岭……
中药材“黄皮”。别名:救驾、臭条子。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3000m的溪边疏林或常绿阔叶林中。 资源分布:发布于西南及湖北、西藏等地。原形态:常绿灌木或乔木,高216m。树皮灰褐色,平滑;2年生以上枝条有疏生皮孔,密被绢状灰色短柔毛。叶对生;叶柄长619mm,密被灰色绢状毛;叶片革质,长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613cm,宽1.64cm,先端渐尖……
中药材“鹅掌上黄皮”。出处:《滇南本草》。功能主治:①《滇南本草》:"烧灰调油,搽黄水疮、冻疮。" ②《谈野翁试验方》:"烧研,涂脚趾缝湿烂。"。出处:出自《滇南本草》。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水性好,善在水中生活。群性强,性很勇敢,喜斗遇人或其他动物时,常头向前下方伸,张开两翅用嘴喙击而无所顾忌。听觉灵敏,鸣声宏大,又好相应和。以青草、蔬菜、种籽、糠麸等植物 ……
中药材“野黄皮”。别名:接骨木(《广西药植名录》),山黄皮、假黄皮(《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山茴香(《贵州药植目录》)。出处:《广西药植名录》。生境分布:生于石灰岩山坡灌木丛或疏林中。分布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湖南等地。原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约8米,全株有香气,以叶为甚。树皮灰褐色,有灰白色斑块,嫩枝有斑点。单数羽状复叶聚生枝顶,长15~40厘米;……
中药材“山黄皮”。别名:假黄皮、野黄皮。生境分布:广西。性味:苦、微辛,温。功能主治:疏风散寒,行气止痛,除湿消肿。主治感冒发热,疟疾,胃痛,水肿,风湿性关节炎。外用治骨折,扭挫伤,湿疹。用法用量:根2~4钱,水煎服。外用鲜叶适量,捣烂外敷或水煎外洗。别名:五薯叶、小叶臭黄皮(《云南中草药选》),鸡母黄(《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出处:《陆川本草》。生境分布:……
黄皮散功能主治:小儿遍身火瘅及赤游。黄皮散组方:黄皮、山栀子各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