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外瘘是腹部外科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创伤、手术损伤、严重腹腔感染,慢性肠道炎症及肿瘤等原因所致。临床上根据不同方法分类,可以分为高位瘘及低位瘘;高流量瘘及低流量瘘;管状瘘及唇状瘘等。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Mazur 等于1983 年首次提出了胃肠道间质肿瘤这个概念,GIST与胃肠道肌间神经丛周围的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细胞相似,均有c-kit基因、CD117(酪氨激酶受体)、CD34(骨髓干细胞抗原)表达阳性。
胃肠道伴癌综合征系指由于消化系的某些癌瘤所伴发的一些症候群,如低蛋白血症、水肿、腹泻、脱水等。它不包括肿瘤的一般全身性影响, 如黄疸、发热、消瘦等, 也不指经典的消化道内分泌肿瘤的胃肠外表现。
胃肠道癌转移卵巢是卵巢转移瘤的一种,卵巢转移性肿瘤以胃癌转移至卵巢多见,占卵巢转移性肿瘤的67%,占卵巢恶性肿瘤的5.4%,占全部卵巢肿瘤的1.3%。含有黏蛋白、小周边核的黏液细胞——印戒细胞的库肯勃瘤,是卵巢转移瘤中重要的一种,既不代表各种来自消化道的转移瘤,更不能代表全部的转移性卵巢瘤。
胃肠道癌(gastrointestinalcarcinoma),结肠和直肠癌为第二个最常见原发性肿瘤,而且也是最常转移到皮肤上的内脏肿瘤。大多发生于直肠,占男性皮肤转移癌的11%~19%,女性的1.3%~9%。大肠癌通常在皮肤转移癌之前发现。通常来自胃肠的皮肤转移癌的发病部位为腹壁、会阴和脐部。
胃肠道癌是最常见和最主要的恶性肿瘤,包括胃癌、结肠和直肠癌等。胃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在我国的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比南方地区明显为高。好发年龄在50岁以上,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1。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近年有向近端(右半结肠)发展的趋势。其发病与生活方式、遗传、大肠腺瘤等关系密切。
特发性胃肠道嗜酸性细胞浸润综合征是在进食某些食物后出现胃肠道症状、体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及其他实验室异常改变的一类综合征,是一种原发于胃肠道的嗜酸性粒细胞良性浸润性疾病。糖皮质激素对本病治疗具有良好效果。
是一种以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胃和小肠有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病因不明确,与过敏反应、免疫功能障碍有关。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青壮年好发,儿童少见。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发病最多。病变可侵犯自食管至结肠的全消化道黏膜。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依赖于胃肠壁受浸润的深度和食管胃小肠和结肠病变的有无,临床可分为3型。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国内又称为“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infectious atypical pneumonia)”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感染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于传染性强,进展迅速,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据WHO 2003年9月26日终统计,2002年11月16日中国广东省佛山市发现第1例原因不明的严重呼吸道传染病,截止到2003年7月31日,全球共确诊SARS患者80
嵌杯样病毒胃肠炎是由嵌杯样病毒感染所引起,常暴发流行。6~12岁儿童全部受染。全年均可发生,无明显流行季节。潜伏期1~3天,以吐泻为主要症状。嵌杯样病毒形态独特,直径30nm,表面环绕6个空洞,宛如嵌入6只杯子。故得此名,其中心部分也有一空洞。有5个血清型:UK1-4及日本的Sapporo型。组织培养未成功。
诺沃克类病毒感染后出现以呕吐、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诺沃克类病毒为一组属于微小病毒的病原体,诺沃克病毒为本组病毒的原型,系直径25~32纳米,圆形,无包膜,似属于DNA病毒。仅人和猩猩易感。本组病毒抵抗力较强,耐乙醚、酸及热,60℃30分钟不能完全灭活。生食海贝类及牡蛎等水生动物,是该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也可能经呼吸道传播。
诺瓦克病毒是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之一。本病全年均可发生,多在寒冷季节发病。1972年,Kapikan等借助免疫电镜技术对1968年美国俄亥俄州Norwalk地区流行的急性胃肠炎进行研究,从患者粪便标本中找到致病病毒,称诺瓦克病毒(Norwalkvirus)。此后,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起类似流行,将找到的病毒依发病地点命名,如夏威夷、马林、雪山、札幌病毒等,这些病毒称诺瓦克样病毒。其形态与诺瓦克病毒相似,基因组结构也相似,但抗原性不同。
轮状病毒胃肠炎是病毒性胃肠炎中最常见的一种。普通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而成人腹泻轮状病毒则可引起青壮年胃肠炎的暴发流行。
淀粉样变病(amyloidosis)是指一种以β结构的纤维蛋白为主的淀粉样物质在器官组织细胞外沉积所引起的疾病。淀粉样蛋白在电镜下呈现细纤维集聚,通过X线衍射研究,反映为一种反向平行排列与氢结合的多肽链结构的蛋白。因最初发现其对碘起反应,且与淀粉有相似之处而称为淀粉样蛋白,能被伊红均匀染色,现知该物质含糖极低。
蛋白丢失性胃肠病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浆蛋白质从胃肠道丢失所致低蛋白血症的一组疾病。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包括一大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大多数寄居在人和动物肠道中,其中有些细菌对人类有明显的致病作用,当宿主机体状态改变或细菌进入肠道以外的部位,肠道的正常菌群也可作为条件致病菌而引起多种疾病。
胃肠功能紊乱又称胃肠神经官能症,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前提下,精神因素为本病发生的主要诱因,如情绪紧张、焦虑、生活与工作上的困难、烦恼、意外不幸等,均可影响胃肠功能正常活动,进而引起胃肠道的功能障碍。
胃肠道粘膜的通透性增高:多见于胃癌和结肠癌因癌组织坏死脱落而引起相应胃肠粘膜的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大量从胃肠道漏出丢失。
胃肠气胀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道不通畅或梗阻,胃肠道的气体不能随胃肠蠕动排出体外面积聚于胃肠道内称胃肠气胀。胃肠气胀可以是功能性的,也可以是器质性的。如肠道易激综合征、糖尿病引起的胃轻瘫使胃肠道气胀为功能性气胀。幽门梗阻、肠梗阻引起者多为器质性气胀。常和便秘同时存在。
胃肠淋巴回流受阻:消化道肿瘤的症状之一,癌瘤可压迫和堵塞淋巴管,引起胃肠淋巴回流受阻。
脱肛,或称直肠脱垂,指肛管直肠外翻而脱垂于肛门外。胃肠扩张与脱肛可见于弹性假黄瘤病部分患者。
胃肠功能紊乱又称胃肠神经官能症或胃肠神经症。本病以胃肠运动功能紊乱为主,多有精神因素的背景,但在病理解剖方面无器质性病变基础,不包括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
正常的胃肠蠕动对于完成食物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作用。当胃肠动力差时,就会引起消化不良。胃肠动力差治疗胃肠动力药可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从而减轻腹胀症状。
胃肠道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是由于组织胺和炎症介质释放而导致的。偶尔肿瘤性肥大细胞也可直接浸润胃肠道。
胃肠道胀气是人们对消化不良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的总称,消化不良多表现为饭后腹部疼痛或不适,常伴有恶心、嗳气、打嗝、肚子胀等。其中,嗳气、腹胀、腹痛、排气过多、打嗝等多被认为是胃肠道胀气。胃肠道的气体经口排出为嗳气,经肛门排出为排气,还有一部分可被肠壁吸收。正常成人每天胃肠道潴留气体量增多时,就会有胀气感。长期的消化不良还会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下降等。消化不良只是临床上的表现,需与早期胃癌、胰、胆、肝脏疾病相鉴别,所以消化不良患者应及早就医。
胃肠道淤血多见于各种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右心功能衰竭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门静脉高压症。
血糖对胃肠道排空及肠道运动有重要影响,因此糖尿病和胃肠道排空有一定的关系。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胃肠道排空表现。
胃肠道功能紊乱,又称胃肠神经官能症,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精神因素为本病发生的主要诱因,如情绪紧张、焦虑、生活与工作上的困难、烦恼、意外不幸等,均可干扰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进而引起胃肠道的功能障碍。
消化道的许多病变均可出血,但大多数都可用少数几个疾病诊断来解释。上和下消化道出血的区别依其位于Treitz韧带的近端或远端而定。
拔毛狂病人既拔又食自己的毛发称之拔食毛癖(trichotillophagimania),吞下的毛发会导致腹痛、厌食、便秘、消化道内毛石或毛粪石形成,导致肠梗阻、肠穿孔、肠出血、急性胰腺炎及阻塞性黄疸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