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热带灵芝”。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大叶合欢、相思树的树桩、枯根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浙江、福建、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地。原形态:菌盖肾形,半圆形有后沿,有时也呈圆形,直径1020cm,厚13cm;表面红褐色至紫红褐色,有漆样光泽,有环纹或皱纹;边缘圆而钝或薄而锐,新鲜时黄白色或红褐色。菌柄侧生,罕中生,斜立或直立,长510cm,上粗下细,……
小儿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pediatric tropical eosinophilia)是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这类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一些热带病,主要是寄生虫病和寄生虫感染有关,是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一种类型。
小儿热带巨脾综合征又称热带巨脾病或特发性热带脾肿大。主要表现为慢性巨脾,并伴有肝大、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IgM)及疟疾抗体明显升高。小儿热带巨脾综合征是疟疾感染后所致的免疫球蛋白代谢障碍性疾病,有遗传因素。预防疟疾感染为根本措施,包括有个体预防和群体预防。
1943年Weingarten等首先于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发现热带性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或称热带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又称Weingarten综合征。其后在非洲、拉丁美洲、东南亚及我国南方均有发现。该症主要与丝虫感染有关,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青壮年。
热带性出汗不良(tropical dyshidrosis asthenia)由于不习惯热带气候引起持久性汗孔闭塞,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本病少见。国外由Allen和O’Brine于1994年首先报道,国内报道仅有几例。
热带型肺嗜酸性粒细胞肺炎的临床表现为发热、不适、厌食、体重减轻、阵发性干咳和哮喘或气喘,周围血嗜酸粒细胞数显著升高,几周后可自行缓解。
热带口炎性腹泻好发于热带居民,在南美、非洲、印度等东南亚各国最为常见,任何年龄均可患病。近年来已将发生在热带的本病归类于“感染性吸收不良”类型,并将本病分为寄生虫性(贾第虫病)及非寄生虫性(热带口炎性腹泻)两种。
热带痉挛性轻截瘫(TSP)是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的神经系统地方病。为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1型(HTLV-1)慢性感染所造成的脊髓炎症。本病隐匿起病,缓慢进展,临床上以痉挛性截瘫为主要表现。血和脑脊液中抗HTLV-1抗体阳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有一定效果。热带痉挛性轻截瘫好发于成年人,35~45岁发病,高峰发病年龄在40岁左右,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3~1:2.5。本病主要通过输注血制品、性接触、使用污染的注射器及哺乳等途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