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流感杆菌肺炎是由嗜血流感杆菌所引起。多见于4岁以下婴幼儿,偶见于新生儿及成人,常并发于流感病毒或葡萄球菌感染的患儿。
梭状芽胞杆菌伤口感染可表现为局灶性蜂窝织炎,局部或扩散性肌炎,或最为严重的进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感染可在受伤后数小时或数日后发生,常发生于严重挤压伤或穿透伤后组织坏死的肢体,类似的扩散性肌炎或肌坏死症也可发生于手术伤口,特别是有闭塞性血管病的患者。
嗜血流感杆菌的皮肤感染是由嗜血流感杆菌引起的人类的外源性急性化脓性感染或内源性继发感染。
是由瘰疬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以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自限性疾病。好发于儿童,临床表现为肺部病变和局部淋巴结炎,主要累及颌下腺和下颌下淋巴结。
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由绿脓杆菌感染引起,是一种严重的化脓性角膜炎,症状剧烈,发展迅速,可于24~48小时内破坏整个角膜,数日内即可失明,必须及时抢救治疗。
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是1892年Pfeiter从一名流感患者鼻咽部分泌物中分离所得。流感杆菌脑膜炎绝大部分是由b型流感杆菌所致。流感杆菌一般存在于人类的上呼吸道,根据荚膜多糖抗原成分的不同,用型特异性免疫血清作荚膜肿胀试验将该菌分成六个血清型,即a,b,c,d,e和f型。其中b型菌对人类(婴幼儿)致病性最强。流感杆菌仅侵犯人类发病年龄以3个月至3岁婴儿为主,因为2个月以内的婴儿体内有来自母体的杀菌抗体故很少患病,其后随着年龄增长,来自母体的特异性杀菌抗体下降,而自身尚未能产生足量抗体,故易患此病。5岁以上儿
流感嗜血杆菌简称流感杆菌,是人类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属嗜血杆菌属,本属细菌因人工培养时必须加新鲜血液或血液成分方能生长,故名嗜血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是嗜血杆菌属中最常见的对人有致病性的细菌,可引起原发性化脓性感染和呼吸道继发感染。
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是由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肺部炎症。本病有两个高发年龄组,即6个月~5岁的婴幼儿组和有基础疾病的成人组。秋冬季为发病高峰季节,常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某些呼吸道病毒如流感病毒可促进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的发生,尤其在流行性感冒流行之际,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的发病率增加且病情严重。
链杆菌病又名念珠状链杆菌性鼠咬热,由念珠状链杆菌所致者表现不规则发热,多有关节炎和皮疹。
类鼻疽杆菌肺炎即惠氏杆菌肺炎,是由于类鼻疽假单胞杆菌入侵人体引起的疾病。本病流行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等热带地区。可以在人类和动物之间传染。急性感染时大多数病灶发生在肺部。人群对类鼻疽杆菌普遍易感。相关症状有头痛、胸痛、咳嗽和呼吸急促等。潜伏期一般为4~5天,但也有感染后数月、数年,甚至长达20年后发病。此类病例常因外伤或其他疾病而诱发。据血清学调查,流行地区的人群6%~20%存在隐性感染。男多于女,认为与职业接触有关。
革兰阳性杆菌肺炎是由革兰阳性杆菌感染所致,因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特别易患革兰阳性杆菌肺炎,其次见于新生儿,孕妇等患者。临床表现,突然发病,寒战、高烧。呼吸困难、病死率极高、肺炭疽是常见病之一。
是由进食含有蜡样芽孢杆菌所产生的肠毒素所致。污染的食物主要为含淀粉较多的各类食物。临床以呕吐、腹泻为主要特征。病情较轻,病程短,一般不超过12h。
又称布鲁里溃疡,是由溃疡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隐袭性坏死性皮肤病,主要流行于中非、西非国家的热带雨林地区。本菌的自然宿主和人类传播途径尚不清楚,可能通过破损皮肤接触污染的水、土、植物或水中昆虫叮咬而感染。皮损好发于前臂及小腿,为特征性的坏死性溃疡,有不规则扇形边缘,深部潜行。病理、细菌涂片及培养可帮助确诊。
克雷白杆菌属是除大肠杆菌外最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与沙雷菌属、肠杆菌属与哈夫尼亚菌生化反应很相似,可以引起呼吸道感、败血症、伤口感染等。肺炎克雷白杆菌是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
本病主要在温带地区流行。随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流行,在HIV感染者中发病报道有增加,目前本病在艾滋病患者的常见分枝杆菌感染中占第二位。
集聚肠杆菌即成团泛菌是一群符合肠杆菌定义的产类胡萝卜素的黄色菌群。最早是从植物、种子、水果等中分离,此后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获得此菌群。这些菌株曾被划分为13属27种,有先后几十种名词用来描述此菌群,最多时达到56个名称。如植物病理学家所熟知的草生欧文菌,而医学工作者所熟知的名称为成团肠杆菌(或称聚团肠杆菌),它在医学、农业及遗传学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黄杆菌(flavobacterium)引起的肺炎称黄杆菌肺炎。黄杆菌也可导致脑膜炎、败血症等。
海鱼分枝杆菌感染(mycobacterium murinum infection)是人类接触海水或淡水时,被海鱼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murinum)从人类皮肤侵入所引起的皮肤病。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多见于儿童和青年,皮损好发于肘、膝、手脚、指趾、踝、小腿等四肢易受外伤部位,肘部皮损最为常见,约占70%以上。局部受伤3~4周内出现小的,多为单发的红色丘疹,缓慢长大形成1~2cm红色或紫色小结节,极少数可破溃形成浅表性溃疡。抗结核药无效。一般可在2~3年内自行消退。
龟分枝杆菌感染(mycodacteriumcheloneiinfection)所致疾病类似于偶发分枝杆菌,因此常称偶发龟复合分枝杆菌。发病机制还不清楚。主要引起肺部和皮肤伤口感染。在37℃培养基上培养2~5天长出光滑型或粗糙型菌落,并能产生芳香硫酸酯酶,硝酸盐还原试验和铁吸收试验阴性。即可诊断。对红霉素、头孢菌素类、四环素类等较敏感。
枸橼酸杆菌肺炎(Citrobacter pneumonia)是由枸橼酸杆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枸橼酸杆菌为肠杆菌科枸橼酸杆菌属,它包括三种,即异型枸橼酸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和无丙二酸枸橼酸杆菌。枸橼酸杆菌肺炎多见于医院获得性感染,临床表现与一般急性细菌性肺炎相似。主要症状为畏寒、发热、咳嗽、咳黄痰或白黏痰、胸痛,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可有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感染性巩膜炎(infectious scleritis)巩膜组织受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炎症。这种炎症可能由病原体直接侵犯引起,也可能因病原体产生的过敏反应引起。感染性巩膜炎的感染途径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2种。外源性感染一般由外伤、手术或巩膜邻近组织的感染灶等直接引起。内源性感染可由全身感染性疾病(包括化脓性致病原或非化脓性肉芽肿性致病原引起的疾病)如结核、麻风、梅毒等通过循环系统播散而引起。 感染性巩膜炎可通过特殊治疗得到控制,而常用于免疫疾病相关的非感染性巩膜炎治疗的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在活动
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亦称杆菌性血骨病或上皮样血管瘤病。是从艾滋病患者身上发现的一种不同于卡波氏肉瘤(Kaposi肉瘤)的多发性皮肤血管增生性疾病,并在皮损中发现有小杆菌存在,认为是一种引起皮肤和内脏小血管增生的新的感染性疾病。
肺炎克雷白杆菌,又称肺炎杆菌或Friedlander杆菌,是最早被认识可引起肺炎的革兰阴性杆菌。患者起病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脓痰,砖红色胶冻痰具有特征性,部分病人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黄疸等。部分病人见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极少数病人表现为慢性病程,也可由急性病程迁延而来。
化脓性肌炎或肌肉坏死大多由厌氧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引起,但也可由消化链球菌引起,前者称为梭菌性肌坏死,后者则称为非梭状芽孢杆菌肌坏死。局部病灶表现为肌肉内蜂窝织炎和肌肉间隙内蜂窝织炎,故又称厌氧链球菌性肌炎。该病变较为局限坏死肌肉与尚有生机的肌肉常混合存在。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敞开伤口充分引流,是争取良好预后的关键措施。
非结核性分枝杆菌是指除人型、牛型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以外的分支杆菌。感染常见于免疫功能障碍者,是艾滋病常见的机会感染病。感染人体后,不会引起急性发病,无急性临床症状。化脓过程常常于不知不觉中发展,有时延误诊断可达3~5年。
非结核性分枝杆菌(NTM)系指分枝杆菌属中,除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人型、牛型,非洲型和田鼠型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属于条件致病菌。由NTM引起的疾病称为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病。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是由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引起的以角膜基质多灶性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临床表现为早期症状为畏光、流泪、眼红、部分患者有眼痛,但不明显;随病情发展会出现视力下降。典型体征包括角膜基质多灶性点状浸润、无痛性角膜溃疡及基质脓肿。治疗原则为: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急性期禁用激素。
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是指结核杆菌及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所有分枝杆菌,也称为环境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病是指人类感染NTM所引起相关组织或脏器的病变。NTM属条件致病菌,健康人的呼吸道可有某些类型NTM寄殖,当口腔和呼吸道卫生状况改善后可消失。
近年来由分枝杆菌引起的眼部损害包括巩膜炎或巩膜外层炎少见,而由非典型分枝杆菌引起的眼部感染有所增加。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最常见的眼部表现是巩膜炎或角膜炎。非典型分枝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家畜、土壤、灰尘和水中均可发现非典型分枝杆菌株。
多杀巴斯德杆菌病,广泛存在于许多家畜和野生动物的呼吸道和肠道。人类的感染大部分是由于被猫、狗或其他动物咬伤所致。其传染流行情况还不很清楚,发病机制还不确切。皮损常见于手、前臂和下肢,最早伤口出现红肿,快速蔓延、破溃,并从多窦道排出黄色血性脓液,局部伴有剧痛,咬伤较深时,也可导致骨膜炎和骨髓炎。依据病史和从脓液或痰中分离出生长缓慢的革兰阴性小杆菌而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