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蟾蜍胆”。出处:《吉林中草药》。化学成分:蟾蜍的胆汁成分,可分为高级胆汁酸与胆汁醇两部分。高级胆汁酸部分中有:三羟基蟾蜍甾族胆烯酸、三羟基异甾族胆烯酸、Δ233α,7α,12α三羟基粪甾烯酸、三羟基蟾蜍甾族胆烷酸;胆汁醇部分有:四羟基降蟾蜍烷、五羟基蟾蜍烷、四羟基胆烷及异三羟基胆烯。日本产蟾蜍胆汁中含蟾蜍胆酸I;此外还含蟾蜍二羟基胆烷酸。功能主治:《……
中药材“蟾蜍肝”。出处:《医林纂要》。功能主治:①《医林纂要》:"治痈疽疔毒,取其(蟾蜍)肝敷之,数易亦愈。" ②《随息居饮食谱》:"凡小儿疮家疫疠,并宜食之,其(蟾蜍)肝尤良。"。复方:治麻疹出不透,或迟迟不能出齐,出后很快消失,发热不退或增高:癞虾蟆肝一至二个。水煎服,一至二次即可。(赣州《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出处:出自《医林纂要》。生境分布:生态……
中药材“蟾蜍”。别名:苦蠪(《别录》),蟾(《药性论》),虾蟆(《本草衍义》),蚵蚾(《全婴方论》),癞虾蟆、石蚌(《本草蒙筌》),癞格宝(《贵州民间方药集》),癞巴子、癞蛤蟆(《吉林中药手册》),癞蛤蚆(《药材资料汇编》),蚧蛤蟆、蚧巴子(《山东中草药手册》)。出处:《别录》。生境分布:主产山东、河北,江苏、浙江、四川、湖南、湖北、辽宁、吉林等地。原形态:……
中药材“石蟾蜍”。别名:瓜蒌。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500m的山谷疏林中、灌丛或路旁草地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和云南。原形态:草质藤本。攀援;茎细,具纵棱及槽,无毛或仅节上被短柔毛。叶柄长2.56cm,具纵条纹,无毛;指状复叶具小叶35片;小叶片膜质或近纸质,中央小叶常为披针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长912cm,宽2.53.5……
中药材“独脚蟾蜍”。别名:掌裂草葡萄、金线吊蛤蟆、石蟾蜍。生境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广东。性味:甘、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豁痰。主治结核性脑膜炎,痰多胸闷,禁口痢,疮疖痈肿。用法用量:0.5~2钱,外用适量。别名:金线吊蛤蟆、石蟾蜍。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山坡灌丛中或陡崖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及吉林、辽宁、陕西、甘肃、……
湛江蟾蜍膏说明书详细介绍了湛江蟾蜍膏组成成分、湛江蟾蜍膏的服用禁忌、湛江蟾蜍膏的功效作用及用法用量等信息。
蟾蜍灰散功能主治:狂犬咬人重发者。蟾蜍灰散组方:蟾蜍。
蟾蜍丸功能主治:一服虚热退,二服烦渴止,三服泻痢愈。主小儿无辜疳症。蟾蜍丸组方:蟾蜍1个(夏月沟渠中取,腹大不跳不鸣,身多(疒品)者)。
蟾蜍煎丸功能主治:退疳黄,长肌肉。主小儿干疳。身体寒热,皮毛枯燥,饮食虽多,肌肉消瘦,嘿嘿不慧。蟾蜍煎丸组方:干蟾(大者)5个(细锉,用醇酒5升,文火煎烂,去骨研,滤去滓,入蜜4两,银器内重汤熬成稠膏),胡黄连2两,黄连(去须)2两,白芜荑仁(炒)2两,麝香(研)半两。
蟾蜍膏功能主治:一切疮肿、痈疽、瘰疬等疾,经月不愈,将作冷瘘。蟾蜍膏组方:蟾蜍1个(去头用),石硫黄(别研)半两,乳香(别研)半两,木香半两,桂(去粗皮)半两,露蜂房1个(烧灰用)。
蟾蜍散功能主治:小儿走马急疳。虫伤腑脏,上蚀口鼻,牙齿赤烂。蟾蜍散组方:干蟾(烧灰)半两,莨菪子(天仙子)(烧微黑)半两,白矾半两,生硫黄1分(上先末),熊胆半两,雄黄1分(研,水飞),芦荟1分(研),麝香1分(研)。
蟾蜍饼功能主治:疔毒、脑疽、乳痈、附骨疽、臀痈,一切患症,或不痛或大痛,或麻木。蟾蜍饼组方:蟾蜍(酒化)1钱,轻粉5分,乳香2钱,没药2钱,雄黄2钱,巴豆2钱,麝香3分,朱砂1钱,樟脑1钱。
蟾蜍水蛇粥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疳杀虫,平惊散癖,行湿除黄。适用于乳腺炎、疮疽发背,皮肤湿毒一类病症,如湿疹、皮炎等。蟾蜍水蛇粥组方:蟾蜍2-4只,水蛇1-2条,大米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