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患者可有多种皮肤表现,急性期的皮肤表现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抗HBsAg的抗体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有关,免疫荧光检查可在皮损血管中测出免疫复合物及补体。急性乙型肝炎在发病前2周可有10%~20%患者发生荨麻疹,少数患者可发生红斑、斑丘疹、多形红斑、猩红热样红斑、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红皮症及紫癜等,同时可伴有关节痛及偶有关节炎等血清病样改变,在血清及关节液中可测出乙肝表面抗原-抗体(HBsAg-Ab)的复合物。
乙型肝炎病毒是双链环状DNA病毒,该病毒有3个重要的抗原,包括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及e抗原。除了引起肝炎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还可引起多种风湿性疾病,包括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及多肌炎、雷诺症等但最常见的为血清病样关节炎皮炎综合征。男女均可发病,女性受累多于男性,发病年龄10~60岁,平均30岁。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简称乙肝相关性肾炎,是指HBV感染人体后通过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肾小球损伤的疾病。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新生儿HBV感染主要来源于母婴传播。HBV相关抗原包括HBsAg、HBcAg和HBeAg。
是指新生儿期以肝内阻塞性黄疸、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为特征的一种症候群。由于病因较多,对每一病例的确切原因难以确定,故常称为新生儿肝炎综合征。
新生儿肝炎(neonatalhepatitissyndrome)包括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和风疹病毒等所引起的肝炎,亦可由ECHO病毒、EB病毒、弓形虫、李司忒氏菌或各种细菌所致。这些病原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亦可在产程中或产后感染。少数病例与先天性代谢缺陷有关。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associatedglomendonephritis,HBV—GN)是我国儿童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也是儿童期膜性肾病的主要病因。HBV—GN指由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疾病,临床上以不同程度蛋白尿为主要表现,可伴有镜下血尿。
戊型肝炎(hepatitisE,HE)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Evirus,HEV)引起,由粪口传播,以肝脏损害为主的感染性疾病。常可引起流行和暴发,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类似于甲型肝炎。
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综合征又称肝炎并发再生障碍性贫血或肝炎后再生障碍性贫血,常为儿童和青年的肝炎致死性并发症。目前一般认为本病征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丁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丁肝)是由丁型肝炎病毒(HDV)引起。常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和慢性乙型肝炎的患儿。急性丁型肝炎分为: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同时感染病情呈良性自限性经过,预后好。而重叠感染是指已经有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在这样的基础上又感染上了丁型肝炎病毒,使病情加重预后不良。通过HDV RNA的检测可以确定诊断。丁型肝炎在世界分布较广,我国发病率较低。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是由属于黄病毒科的丙型病毒引起,这种病毒对肝细胞造成直接损伤和免疫反应的作用。感染后患儿无症状,仅在入托体检时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血清单项转氨酶升高,抗丙肝病毒抗体阳性。丙肝的传播途径是输血、注射血液制品及共用注射器等。有输血史的患儿四个月后应查丙肝病毒。患丙肝后要及早治疗,因为丙肝不及时治疗,经过十年至二十年后可转为慢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甚至患肝癌。病情严重危及生命。
本病主要见于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一般在发达国家以散发病例为主,发展中国家以流行为主。自1980年后中国新疆地区曾有数次流行,其他各地均有散发性戊型肝炎的报告,约占急性散发性肝炎10%,至少已有6个省市自治区曾报告发生戊型肝炎暴发流行。其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以水型流行最常见,少数为食物型暴发或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具有明显季节性,多见于雨季或洪水之后;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孕妇易感性较高,病情重且病死率高;无家庭聚集现象。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是产科常见的传染病,对母婴的影响均较大,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深入,从而使该病对母婴的影响,如母婴垂直传播、母婴死亡以及母乳喂养等方面更受到关注。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为0.025%~0.08%,而妊娠晚期的发病率较高。
缺血性肝炎系指严重低血压和低氧血症导致的可逆性肝小叶中央坏死,常由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肝外伤及心脏手术后,心源性或低血容量性休克引起,特别是与休克后肝脏再灌注性损伤有关。临床表现类似急性肝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乳酸脱氢酶(LDH)持续显著性升高,但无肝炎病毒感染及肝毒性药物的证据。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乙肝)是指慢性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临床表现为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肝大,质地为中等硬度,有轻压痛。病情重者可伴有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大,肝功能可异常或持续异常。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而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无慢性肝炎症状,1 年内连续随访3 次以上血清ALT 和AST 均无异常,且肝组织学检查正常者。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无症状感染者常见。任何年龄均可患本病,但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成人甲肝的临床症状一般较儿童为重。冬春季节常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本病病程呈自限性,无慢性化,引起急性重型肝炎者极为少见,随着灭活疫苗在全世界的使用,甲型肝炎的流行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认为主因湿热相交,相互搏结所致。并有阳黄及阴黄之分。阳黄可分为:热重型、湿重型、湿热并重型。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急性肝炎的一个临床分型,根据急性肝炎患者有无黄疸表现及血清胆红素是否升高,将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是基于临床症状的诊断而不是病因诊断。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此型肝炎,最常见于甲型病毒性肝炎,其次为戊型病毒性肝炎。
庚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于感染庚型肝炎病毒(HGV)引起的,传播途径已被证实为肠外途径(血源性)。易感者包括接受血液透析者以及接触血源的医务人员。此外,静脉注射毒品是另一重要途径。静脉注射毒品的患者中,血清庚型病毒性肝炎病毒RNA检出率达11.6%;怀孕妇女感染了庚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率最高可达33%。庚型肝炎的预防重点是把好输血关;早期检测,早期防治。
肝炎双重或多重感染系指同一个病毒性肝炎患者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知肝炎病毒有5型,彼此间无交叉免疫。即感染一种肝炎病毒后仍可感染其他型肝炎病毒。按感染时间可分为同时感染(混合感染)、重叠感染(后继感染)。
肝炎后综合征系由病毒性肝炎愈合后所出现的以植物神经紊乱为特点的综合病症,也称恢复期肝炎综合征。
肝炎后肝硬化是指由于各同病因引起的肝脏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病变,其特点是在肝细胞坏死的基础上发生纤维化,并代之以纤维包绕的异常肝细胞结节(假小叶)。我国肝硬化的主要病因是病毒性肝炎,一般认为乙型肝炎病毒( HBV)、丙型肝炎病毒( HCV)和丁型肝炎病毒的长期感染可引起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为何转变为肝硬化由于病人体内乙型肝炎病毒长期存在井进入肝细胞内,在肝细胞核内复制病毒的核酸部分,然后再在细胞浆中包上外壳.如此反复整合的过程中,不断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致敏淋巴细胞及相应的抗体.与抗体结合的致敏淋巴细胞和表
部分肝炎病毒感染者可有风湿免疫病的表现,如关节痛和(或)关节炎、皮疹等,部分患者可检测出自身抗体,如类风湿因子(RF)、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冷球蛋白、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等。自身抗体的产生与肝炎病毒感染B淋巴细胞及分子模拟机制有关,自身免疫反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病程长短有关。
丁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HDV)与乙型肝炎病毒等嗜肝DNA病毒共同引起的传染病。本病呈全世界性分布,尤其意大利南部呈高度地方性流行,发展中国家HBsAg携带率较高,有引起HDV感染的基础。我国调查报告提示有地方性流行,各地HBsAg阳性者HDV感染率为0%~32%,总的看,北方偏低,南方偏高。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病者HDV感染率先明显高于无症状HBsAg携带者。主要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传播,与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相似。HDV与HBV重叠感染后,可促使肝损害加重,并易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发热和肝大伴有肝功能损害。有些病人可慢性化,甚至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可发展为肝癌。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一单链RNA病毒,首先发现于1989年,现估计全球约有100×106感染者,主要经血制品传播及使用静脉毒品传播。近10年对HCV感染与肾小球疾患间的关系认识逐渐增多,现认为HCV相关的肾损害主要包括:冷球蛋白血症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ryoglobulinemic MPGN),非冷球蛋白血症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noncryoglobulinemic MPGN)以及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未来20年内与HCV感染相关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导致的死亡)将继续增加,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暴发性肝炎样综合征,系指一组非病毒性肝炎而具有暴发性肝炎样表现的综合症。其中包括妊娠急性脂肪肝、四环素致中毒性肝炎及Reye综合征。但如能治愈,肝脏可完全恢复正常。此组病征表现有急性起病、重度恶心、呕吐及腹胀,出血倾向,意识障碍等症状。
肝炎Ⅲ号冲剂功能主治:健脾化湿,理气降浊。主脾虚湿阻。肝炎Ⅲ号冲剂组方:藿香10克,佩兰10克,苍术10克,厚朴6克,陈皮5克,枳壳10克,大腹皮10克,木香6克,茵陈15克,焦三仙各10克。
慢性肝炎丸功能主治:清肝消胀。主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周身无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疼痛。慢性肝炎丸组方:板蓝根50斤,甘草20斤,茵陈5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