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腺瘤是发生于小肠黏膜上皮或肠腺体上皮的良性肿瘤,好发于十二指肠和回肠,体积小、带蒂,呈息肉样生长,故又称肠息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60岁多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仿。根据组织学结构小肠腺瘤有3种类型: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腺瘤为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见于乳腺、垂体、甲状腺、卵巢等内分泌腺和胃、肠、肝等处。发育缓慢,形成局限性结节,表面呈息肉状或乳头状。可行活检,根据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不难得出诊断。
垂体腺瘤起源于蝶鞍内脑垂体细胞,发生率较高,约占颅内肿瘤的12%,多属良性,以中年人多见,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瘤体直径在1cm以内且局限于鞍内者称微腺瘤;直径1~3cm突破鞍隔者称大腺瘤;直径在3cm以上且向鞍旁和视丘下部伸展者称为巨大腺瘤。巨大腺瘤向鞍上发展可达第三脑室内,向蝶鞍发展可累及海绵窦,伸入颅中窝。向后可长入脚间池和斜坡,向下可突破鞍底进入蝶窦内或鼻咽部。根据肿瘤的酸碱染色法分类,将垂体腺瘤分为嫌色性腺瘤、嗜酸性腺瘤和嗜碱性腺瘤及混合性腺瘤、恶性腺瘤。恶性腺瘤生长快,体积大,向周围浸润广泛,瘤
绝大多数垂体腺瘤具有较高的分泌功能,使血中激素水平升高,并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但也有一些垂体腺瘤并不使血中激素水平升高,也无激素过多症状,称为临床无功能垂体腺瘤,简称无功能垂体腺瘤,也称临床无活性垂体腺瘤。
外阴汗腺瘤是由汗腺上皮增生而形成的肿瘤,较少见,一般为良性,极少数为恶性。由于大汗腺在性发育成熟后才有功能,因此这种汗腺瘤发生于成年之后,80%发生于50岁以上的妇女。生长部位主要在大阴唇。
透明细胞汗腺腺瘤与其他汗腺肿瘤不同,在组织学上以透明细胞占优势,肿瘤组织位于真皮内,境界清楚,有或无包膜。可与表皮相连,肿瘤大部分为上皮细胞的实体团块。又称结节性汗腺瘤、透明细胞型外泌汗腺腺瘤、透明细胞肌上皮瘤、汗管末端螺旋瘤或实体性囊性汗腺瘤及汗孔汗管瘤。
嗜酸性腺瘤又称大嗜酸性粒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涎腺良性肿瘤。关于嗜酸性腺瘤的组织发生尚未完全明了,可能来自导管上皮或导管肌上皮细胞。嗜酸性腺瘤主要发生于腮腺,占腮腺肿瘤的1%以下,多为单侧发生,个别病例也可发生于双侧。有时也可见于颌下腺、腭腺、颊腺等。常发生于老年女性,80%发生于50~60岁。
生乳头汗管囊腺瘤(syringocystadenoma papilliferum)此瘤的分化尚有争论,目前倾向大多数为大汗腺分化而来有些为小汗腺分化。
乳头状小汗腺腺瘤(papillary eccrine adenoma)1977年由Rolon和Helwig首先报告。
在临床上此病也称绒毛状腺瘤,不同于息肉状腺瘤,其特点是腺瘤隆起于肠壁不十分突出。表面呈粗绒毛状。由于发生癌变的机会较多而被认为是癌前期的病变。6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多见,而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的乳头状腺瘤约90%。在众多的报道中75%乳头状腺瘤可以发生癌变。
乳头状囊腺瘤是一种少见的疾病,有附睾乳头状囊腺瘤和卵巢乳头状囊腺瘤。
乳头状汗腺瘤为来源于顶泌汗腺或肛门生殖器部位的乳腺样结构的变异型大汗腺腺瘤,也称乳头状汗腺腺瘤。是主要发生于成年妇女外阴部或肛门部位的良性肿瘤,少见于面部、胸背部、头皮、腋窝等。发病年龄主要在25~40岁,外阴部发病率较肛周高4倍。皮损为单发、无症状的丘疹结节,质地柔软或呈囊性,活动度好,直径约0.5~1.5cm,偶有疼痛、瘙痒。典型的乳头状汗腺瘤表现为中央有凹陷或溃疡的一个红色结节。
乳头侵蚀性腺瘤病(erosiveadenomatosisofthenipple)是乳头导管的一种腺瘤。本病较少见,主要见于中年妇女,亦见于男性。
乳腺纤维腺瘤是由腺上皮和纤维组织两种成分混合组成的良性肿瘤,好发于青年女性,与患者体内性激素水平失衡有关。对本病的认识还有腺纤维瘤、腺瘤之称,是由于构成肿瘤的纤维成分和腺上皮增生程度的不同所致。当肿瘤构成以腺上皮增生为主,而纤维成分较少时称为纤维腺瘤;若纤维组织在肿瘤中占多数,腺管成分较少时,称为腺纤维瘤;肿瘤组织由大量腺管成分组成时,则称为腺瘤。上述三种分类只是病理形态学方面的差异,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并无不同,故统称为纤维腺瘤。乳腺纤维腺瘤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呈圆形或卵圆形,临床多见1~3cm,生长
皮脂腺腺瘤通常指浅表的良性皮脂腺肿瘤,有明显的向成熟皮脂腺细胞分化现象。
脑垂体瘤系良性腺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约10万人口中即有l例,近年来有增多趋势,特别是育龄妇女。脑垂体腺瘤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视力视野障碍及其他神经系统所见,以及内分泌学检查和放射学检查等。
毛发腺瘤1958年由Nikolowski首先报告。罕见,男女发病率相等,好发于成人颜面,其次为臀部。皮损为单个孤立性结节,呈增生性或疣状外观,直径3~15mm。组织病理呈多数角囊肿。
泪腺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泪腺上皮性肿瘤,约占50%,是由上皮和间质成分构成的良性肿瘤,过去称之为良性混合瘤。成年好发,单眼发病。
甲状腺腺瘤是起源于甲状腺滤泡细胞的良性肿瘤,是甲状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甲状腺功能的活动期。临床分滤泡状和乳头状实性腺瘤两种,前者多见。常为甲状腺囊内单个边界清楚的结节,有完整的包膜,大小为1~10厘米。此病在全国散发性存在,于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稍多见。
基底细胞腺瘤为涎腺上皮性良性肿瘤。基底细胞腺瘤的组织来源是闰管细胞或储备细胞。基底细胞腺瘤占涎腺肿瘤的2%左右,好发于大涎腺中的腮腺,小涎腺以上唇最多见。多见于男性患者,以50~60岁发病最多。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无自觉症状,往往以无痛性肿块就诊。
汗腺腺瘤常见,多见于青年女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部分人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但半数以上患者在20~30岁时发病。成年后停止生长;妊娠、月经前期或服用雌激素时病变可增大肿胀。部分有家族史,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遗传。
肝腺瘤亦称肝细胞腺瘤(HCA),是较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20世纪60年代后有关肝腺瘤的报道逐渐增多,可能与应用避孕药的增加有关。据报道长期服用避孕药者该病的发病率为(3~4)/10000,而在不服用避孕药及服用避孕药史短于2年的妇女该病的发病率仅为1/1000000。在肝脏良性肿瘤中,肝腺瘤的发病率仅次于肝血管瘤。
本病罕见,常由长期存在的小汗腺螺旋腺瘤恶变所致,恶性程度高,复发率约30%,转移率30%~40%,死亡率20%,可局部淋巴结和肺转移,也可转移到其他内脏。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syndrome ,MENS)是一组有明显家族倾向的显性遗传性疾病,有多个内分泌腺发生肿瘤,且能产生多种与所在腺体相同或复环同的激素或激素样物质,因而引起极其复杂而且多变的内分泌征群。临床表现:1.甲状腺髓样癌占80%~92%,为起源于甲状腺C 细胞的肿瘤。临床上除符合癌征特点的甲状腺肿大外,将因分泌降钙素及多种异源性激素(ACTH、VIP、5-HT 等)而引起多种临床症群:消化性溃疡、腹泻、皮肤潮红、高血压,但血清钙并不低
大肠腺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研究认为至少80%的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历时大约5年以上,平均10~15年。积极诊治大肠腺瘤是控制、减少大肠癌的重要途径。
内消腺瘤汤功能主治:涤痰清热,理气散结。主痰气郁结。内消腺瘤汤组方:土茯苓30克,苦参10克,天花粉10克,角刺10克,半夏10克,陈皮6克,桔梗10克,夏枯草10克,郁金10克,柴胡10克,甘草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