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野扁豆”。出处:《植物名实图考》。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丛中。分布浙江、江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原形态:多年生攀援草本,全体绿色带灰白色,各部有锈色腺点。茎稍呈棱状。3出复叶,顶端一叶较大,菱形,长1.5~3.5厘米,阔2~3.5厘米,尖端钝,常具细尖,基部圆形,全缘;两侧2个小叶呈斜菱形,略小;叶上面均被短柔毛,下面除脉上被毛外,余几无毛。……
中药材“肾果小扁豆”。别名:黄花香。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1600m的石灰岩灌丛或陡坡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原形态:肾果小扁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515cm。茎绿色,圆柱形,具纵棱和狭翅;小枝自基顶生出,成叉状分枝。叶柄长0.51cm;叶纸质,卵形、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4cm,宽12.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下延,……
中药材“白扁豆”。别名:火镰扁豆、峨眉豆,扁豆子、茶豆。性状:本品呈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长8~13mm,宽6~9mm,厚约7mm。表面淡黄白色或淡黄色,平滑,略有光泽,一侧边缘有隆起的白色眉状种阜。质坚硬。种皮薄而脆,子叶2,肥厚,黄白色。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气。炮制:白扁豆: 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炒白扁豆: 取净白扁豆,炒至微黄色,用时捣碎。 扁豆仁:……
中药材“扁豆衣”。别名:扁豆皮(《本草便读》)。出处:《安徽药材》。性状:干燥种皮呈不规则卷缩片状,大小不一,厚不到1毫米,光滑,乳白色或淡黄白色,种阜半月形,类白色。质坚,易碎。气味皆弱。以色黄白、片大者为佳。功能主治:健脾,化湿。治痢疾,腹泻,脚气浮肿。 ①《本草便读》:"达肌行水。" ②《安徽药材》:"补脾化湿,止泻痢。治食物中毒性上吐下泻,解酒精中毒……
中药材“扁豆藤”。出处:《纲目》。功能主治:①《滇南本草》:"治风痰迷窍,癫狂乱语,同朱砂为末姜汤下。" ②《纲目》:"治霍乱,同芦萚、人参、仓米等分煎服。"。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为散。出处:出自《本草纲目》。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
中药材“扁豆花”。性味:甘,平。功能主治:解暑化湿,止泻,止带。用于中暑发热,呕吐泻泄,白带。用法用量:1~3钱,鲜者加倍。别名:南豆花(《广东中药》Ⅱ)。出处:《本草图经》。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浙江、安徽、河南。性状:干燥花呈扁平不规则三角形。下部有绿褐色钟状的花萼,萼齿5,外面被白色短毛。花瓣5片,皱缩,黄白色或黄棕色,有脉纹,未开放的花外……
中药材“扁豆根”。出处:《生草药性备要》。化学成分:根含天门冬素酶。根瘤中含多种游离的氨基酸。功能主治:治便血,痔漏,淋浊。 ①《滇南本草》:"治大肠下血,痔漏,冷淋。" ②《生草药性备要》:"治白浊,去腐。"。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
中药材“扁豆叶”。出处:《别录》。化学成分:含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等。胡萝卜素含量丰富,可在10毫克%以上。性味:《生草药性备要》:"味辛甜,性平,有小毒。"。功能主治:治吐泻转筋,疮毒,跌打创伤。 ①《别录》:"主霍乱吐下不止。" ②孟诜:"吐利后转筋,生捣叶一把,以少醋浸汁服。" ③《食疗本草》:"治瘕,和醋煮。" ④《日华子本草》:"敷蛇虫咬。" ⑤《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