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是指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属于原发性细胞免疫缺陷病。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和指(趾)甲的慢性复发性念珠菌感染。可合并特发性内分泌异常。
口腔粘膜病正确的叫法应该是口腔黏膜病,指的是口腔某一部位黏膜的正常色泽、外形、完整性与功能等发生改变的疾病。病变种类繁多,可以组合成复杂多样的损害。有些全身性疾病也在口腔黏膜上有所表现,而有些口腔表征可作为全身疾病诊断的依据或线索。其发病因素方面,除了少数与口腔条件直接相关外,绝大多数与全身或系统因素的关系密切。随着免疫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发现与自身免疫有关的口腔黏膜病在临床上已屡见不鲜,如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天疱疮、类天疱疮、舍格林氏综合征、贝赫切特综合征以及结节病等。
金属元素易被口腔黏膜吸收而沉积,可引起口腔炎、牙龈炎、咽峡炎等。可成为金属物质中毒的早期临床表现或惟一症状。
粪内或直肠、乙状结肠黏膜活检找到血吸虫卵,是肺血吸虫病诊断依据之一,肺血吸虫病是由于血吸虫的童虫、成虫在肺内移行、发育、寄生,或其虫卵在肺组织肺血吸虫病内沉着,引起的以肺内炎症、脓肿、肉芽肿、假结核等为主要表现的病变,也是最常见的异位血吸虫病。常常伴有程度不等的咳嗽、胸痛、咳血痰、哮喘、呼吸困难等症状。
复发性坏死性黏膜周围炎是复发性口疮的最重型,以复发性、疼痛性溃疡为主,愈后留有明显瘢痕为特点。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又称川崎病,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选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本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高发年龄为5岁以下婴幼儿,男多于女,成人及3个月以下小儿少见。临床多表现可有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杨梅舌、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等。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并发症而引起人们重视,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率达20%~25%。
过敏性血管炎和肉芽肿病的呼吸系统表现主要症状为鼻塞,排出脓性或血性分泌物。息肉严重时可阻碍呼吸,鼻黏膜可呈颗粒状易碎的结痂。
萎缩性鼻炎系鼻黏膜和骨质萎缩的一种慢性病,伴有奇臭者又称臭鼻症。青年女性患者较多。主要病理变化为闭塞性血管内膜炎,导致鼻黏膜腺体、骨膜及骨质萎缩。
阴道黏膜膨胀是由于皮下产生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而造成的的一种症状。
胃黏膜脱垂是由于异常松弛的胃黏膜逆行突入食管或向前通过幽门管脱入十二指肠球部,临床上以后者多见。临床症状表现有腹痛,上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消瘦、轻度贫血,上腹部可有轻压痛,无反跳痛。本病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前者与高度活动的胃黏膜皱襞和先天性胃皱襞肥大有关;后者多继发于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心力衰竭、低蛋白血症引起的黏膜下水肿。本病常见于30~60岁的成年人,男性发病率较高。
胃黏膜充血水肿是因为胆汁、胰液和肠内碱性液体向胃内反流引起。
胃镜下表现出广泛黏膜红斑是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临床表现。
黏膜损伤的症状体征可表现为黏膜下血肿,血肿使食管黏膜的表层与固有层整个剥离,呈管筒状,自口腔吐出形似一带状物垂吊于口角并与咽部相连,称为食管黏膜管型剥脱症亦有称为表层剥脱性食管炎、创伤性剥脱性食管炎。食管黏膜损伤是常见的食管创伤之一大多数因伤情不严重而疏忽。临床上可以自愈,较少发生感染。其发生机制可能劢是食管黏膜损伤后黏膜层与固有层之间血管断裂,发生血肿。由于积血不断增加及扩展而致食管黏膜呈管型剥脱。这时由于重力作用劢,血液下坠食管下端承受力较大若稍加刺激,如呕吐等即可使黏膜破裂,如病人出现呕吐剥脱之黏膜
血液溢出肌肤之间,皮肤表现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证,称为紫斑,也称之肌衄。
皮肤黏膜出血(mucocutaneous hemorrhage)是因机体止血或凝血功能障碍所引起,通常以全身性或局限性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难以止血为临床特征。
常见于贫血,和大失血之后,表示血容量不足,血红蛋白减少所致。
尿道黏膜外翻又称尿道黏膜脱垂,它是指尿道黏膜及黏膜下组织脱出并外翻于尿道口外的一种女性尿道疾病。比较罕见,多发生于儿童和老年妇女,其次为绝经期的妇女。
黏膜损害系发生于口腔、舌外阴和肛门部膜及眼结合膜等部位的损害,可与皮肤疾患及全身疾患伴发或独立存在,口腔部膜疾病范围广泛,实际上已涉及到口腔科、皮肤性病科、耳鼻喉科、内科等多种学科。本节从皮肤科角度概括阐述和鉴别口腔效膜疾病。外阴部既是性传播疾患的常见好发部位,也是一些皮肤病的易发处,随着性传播疾病的不断增加外阴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也是本节讨论的重点。
黏膜损害系发生于口腔、舌外阴和肛门部膜及眼结合膜等部位的损害,可与皮肤疾患及全身疾患伴发或独立存在,口腔部膜疾病范围广泛,实际上已涉及到口腔科、皮肤性病科、耳鼻喉科、内科等多种学科。外阴部既是性传播疾患的常见好发部位,也是一些皮肤病的易发处,随着性传播疾病的不断增加外阴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
眼干,口鼻干燥,重者无泪,无唾液,进食用水送,部分女性患者阴道干燥,痛苦异常。
黏膜出现出血点是因机体止血或凝血功障碍所引起,通常以全身性或局限性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难以止血为临床特征。
黏膜白斑病(leukoplakia)是指发生于口腔或外阴等处黏膜的白色角化性疾病。口腔黏膜白斑病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外阴黏膜白斑病多见于闭经后的妇女。临床以病损部的点状、片状或条状灰白或乳白的角化性斑片为特征,具有恶变为鳞状细胞癌的倾向。据估计其恶变率约为2%,最高不过4%~6%。临床宜采用局部与全身的综合治疗方法,癌变者应及早手术切除。
口腔黏膜纤维化常发生年龄在二十至四十岁之间的人群,病症常发生在后牙垫区及颊黏膜。全世界发生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症(简称OSF)之病患,以印度最多,亚洲其他地区也有一部份,全球据统计有约二百五万十名OSF病人。
口腔黏膜脱落是对发生或反映在口腔黏膜组织上的所有疾病的总称。常见的口腔黏膜脱离疾病有急性过敏性唇炎,药物性口炎,放射性口炎和多形性红斑。口腔黏膜脱落的共同症状是口腔广泛性糜烂,包括颊、舌、腭、牙龈、口底、舌腹、咽喉、小舌头、上下唇。患者先出现口腔渗血,继有黄色的假膜,渗出太多时,会形成胶冻状团块而影响口腔的活动,张口不能吃饭,闭口不能咽水。
口腔溃疡,又称为“口疮”,是发生在口腔粘膜上的表浅性溃疡,大小可从米粒至黄豆大小、成圆形或卵圆形,溃疡面为口腔溃疡凹、周围充血,可因刺激性食物引发疼痛,一般一至两个星期可以自愈。
发绀是指皮肤、黏膜(如眼睑、口腔黏膜)呈现青紫色或暗红色。急性呼吸衰竭是指患者原呼吸功能正常,由于某种突发原因,例如气道阻塞、溺水、药物中毒、中枢神经肌肉疾患抑制呼吸,机体往往来不及代偿,如不及时诊断及尽早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常可危及生命。出现呼吸困难、耳垂、口唇、口腔黏膜、指甲呈现青紫色的现象、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
乙醇、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酸、胆汁等内外源性损伤因子达到一定浓度或剂量时,均可诱发胃黏膜损伤。胃黏膜损伤,均表现为程序化的损伤反应:首先是表层上皮的脱落产生浅表性黏膜损伤;损伤进一步发展,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将导致黏膜缺血、缺氧,组织坏死,从而发生深度黏膜损伤(糜烂或溃疡)。
鼻黏膜溃疡主要的特点就是鼻子出血,有时候会很严重。中医习惯上把鼻黏膜溃疡或切开的疮面统称为溃疡,有别于现代医学所指缺乏愈合倾向的疮面为溃疡的含义。中医鼻黏膜溃疡多属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