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蜈蚣藻”。别名:海赤菜、冬家烂、膏菜。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外海及浪较大的中潮带岩石上或石沼中。 2.生于大干潮线附近的岩礁上或低潮带石上和石沼中。 资源分布:1.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2.分布于辽宁、山东、浙江沿海,但以广东沿海为多。原形态:1.蜈蚣藻 藻体红紫色,胶质粘滑,丛生,高720(30)cm,主干单一至顶,亚圆柱形略扁,宽25(8)c……
中药材“蜈蚣藤”。别名:多叶花椒、马椒、小叶刺椒。性味:辛、苦,温。有小毒。功能主治:祛风止痛。用于风湿关节疼痛;外用治牙痛,癣。用法用量:3~5钱。外用适量。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原形态:植物形态"多叶花椒"条。性味:辛苦,温,有小毒。功能主治:祛风解毒。治疮毒,梅毒。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研末调搽。复方:治癣:蜈蚣藤研末,加草乌浸入……
中药材“蜈蚣萍”。别名:麻藻(《群芳谱》),边箕萍(《纲目拾遗》),水百脚、槐瓢、水舌头草(《上海常用中草药》),大浮萍、包田麻(《贵州草药》),马萍、大鱼萍(《福建中草药》)。出处:《纲目拾遗》。生境分布:生于池沼、水田等处。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原形态:一年生浮水草本。茎细长,横走,有毛。叶有两种,一种细长如根,垂生水中;一种浮在水面,绿色,羽状排列于茎……
中药材“蜈蚣刺”。别名:马椒、止血丹、马胶根、接骨药。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杂木林中林缘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贵州、云南等地。原形态:攀援状灌木。茎枝木质,灰褐色,着生下弯如鸟嘴状的皮刺。奇数羽状复叶互生,纸质至革质,边叶柄长可达60cm;叶轴背面着生下弯而短小的皮刺;小叶柄长不及1mm;小叶2151,歪斜的卵状披针形、披针形或为长圆形,长24cm,……
中药材“蜈蚣兰”。别名:金百脚、石蜈蚣、飞天蜈蚣、岩洛、蜈蚣草、百脚蜈蚣、柏子兰。性味:微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润肺止血。用于气管炎,咯血,胆囊炎,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慢性副鼻窦炎,肾盂肾炎,小儿惊风。用法用量:0.5~1两。别名:石蜈蚣、狗牙半枝、齿牙半枝莲(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金百脚、白脚蜈蚣、飞天蜈蚣、蜈蚣草、柏子兰(《浙江民间常……
中药材“蜈蚣七”。别名:牌楼七、黑驴蛋、大口袋花、大花囊兰。性味:苦、辛,温。有小毒。功能主治:利尿消肿,活血祛瘀,祛风镇痛。用于全身浮肿,下肢水肿,小便不利,白带,风湿腰腿痛,跌打损伤。用法用量:2~3钱,水煎或泡酒服。备注:(1)本品研末压片,每次合生药2克,每天3~4次,口服,治疗急性菌痢,取得一定疗效。别名:黑驴蛋、牌楼七。出处:《陕西中草药》。生境……
中药材“蜈蚣”。别名:百足虫、千足虫、金头蜈蚣、百脚。性状:本品呈扁平长条形,长9~15cm,宽0.5~1cm。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一对,前端两侧有触角一对。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
中药材“石蜈蚣”。别名:红蚂蝗七、石螃蟹、石棉、岩白菜、岩蚂蝗。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1000m的山地林中石上或岩石上、山谷溪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及贵州等地。原形态:蚂蝗 多年生草本。根茎粗长,扁圆柱形,有横纹,似蚂蝗状,下侧生多数须根。叶均基生;叶柄长28.5cm,有疏柔毛;叶片革质,卵形、宽卵形或近圆形,长410……
中药材“岩蜈蚣”。别名:红孩儿、爬地龙、爬岩龙、爬山猴、野海棠、荷叶参。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701280m的山谷、密林潮湿地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南、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原形态:多年生肉质草本,高达20cm。根茎长而横生,粗约1cm,上有长卵形棕色鳞片覆盖;全株无毛,无地上茎。叶自根茎上生出,盾状着生,26片,叶柄长521cm,有线条;叶……
中药材“向天蜈蚣”。别名:叶顶珠、铁精草(《福建民间草药》)。出处:《福建民间草药》。生境分布:生于山地、原野。分布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等地。原形态:半灌木,高可达2~3米。茎直立,分枝,近秃净或被少数散生紧贴的毛,枝及叶轴平滑或有时有小凸点。双数羽状复叶,长15~30厘米;小叶20~30对,线状矩圆形,长8~20毫米,先端钝而有小锐尖。总状花序腋生……
萝藦科娃儿藤属植物扒地蜈蚣Tylophora renchangii Tsiang.,以叶入药。随时可采,晒干,一般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