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野苦瓜”。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1500m的常绿阔叶林下和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贵州西南部和云南南部及东南部。原形态:短序栝楼,攀援草本。茎细,被毛,具纵棱及沟。叶柄细,长49cm,具纵条纹,密被柔毛;叶片薄纸质,卵形,长520cm,宽513cm,不分裂,先端渐尖,基部深心形,边缘具短尖头状细锯齿,上面绿色,疏被短柔毛,背面淡绿……
中药材“苦瓜藤”。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性味:苦,寒。 ①《陆川本草》:"苦,寒。" ②《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无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痢疾,疮毒,牙痛。 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退热解毒。治火牙痛,外洗疮毒。" ②《陆川本草》:"治小儿胎毒。"。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4钱。外用:煎水洗或捣敷。复方:治红白痢疾:苦瓜藤一握。红痢煎水……
中药材“苦瓜花”。出处:《闽南民间草药》。性味:《闽南民间草药》:"苦,寒,无毒。"。功能主治:①《闽南民间草药》:"止痢疾。" ②江西《草药手册》:"治胃气疼。"。复方:治急性痢疾:取鲜苦瓜花十二个,捣烂取汁。和蜜适量;赤痢加入红曲一钱,白痢加入六一散三钱,开水冲服。(《闽南民间草药》)。出处:出自《闽南民间草药》。原形态:苦瓜,一年生攀援草本,多分枝,有……
中药材“苦瓜根”。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性味:苦,寒。 ①《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无毒。" ②《闽南民间草药》:"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痢疾,便血,疔疮肿毒,风火牙痛。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退热解毒。治火牙痛;外洗疮毒。"。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鲜用)。外用:煎水洗。复方:①治痢疾腹痛、滞下粘液:苦瓜根二两,冰糖二两。加……
中药材“苦瓜子”。出处:《纲目》。化学成分:含水分8.6%,灰分21.8%,纤维19.5%,碳水化物16.4%,脂肪油31.0%。油中含丁酸1.8%,棕榈酸2.8%,硬脂酸21.7%,油酸30.0%,α桐酸43.7%。尚含苦瓜素、蛋白质。性味:《纲目》:"苦甘,无毒。"。功能主治:①《纲目》:"益气壮阳。" ②《本草求原》:"解误食疗牛中毒,擂水灌。"。出处……
中药材“苦瓜叶”。出处:《滇南本草》。化学成分:新鲜叶含苦瓜素。药理作用:苦瓜素可能即系喷瓜素,后者有二种异构体,β喷瓜素为峻烈的水性致泻剂(α异构体无此作用),不溶于水,微溶于醇,味甚苦,曾用于肾炎病人以消除水肿,但剂量不能过大,应用次数不能太多。功能主治:治胃痛,痢疾,疔疮肿毒。 ①李承祜《药用植物学》:"治胃痛,下痢,驱虫。" ②《陆川本草》:"治小儿……
中药材“苦瓜”。别名:癞瓜。性味:瓜、根、叶: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中暑发热,牙痛,肠炎,痢疾,便血;外用治痱子,疔疮疖肿。用法用量:瓜、根、平:2~3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或搽患处。别名:锦荔枝、癞葡萄(《救荒本草》),红姑娘(《群芳谱》),菩达(《广东新语》),凉瓜(《广州植物志》),癞瓜(《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红羊(《泉州本草》)。出处:《滇……
桔梗炒苦瓜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咽祛火。适宜慢性咽炎患者食用。桔梗炒苦瓜组方:鲜桔梗80克,苦瓜200克,盐3克,味精1克,姜片、葱段各5克,植物油10毫升。
苦瓜咖啡功能主治:清热解毒。苦瓜苦寒,适宜疔疮患者服用。苦瓜咖啡组方:生苦瓜120克,白砂糖40克,咖啡25克。
蚌肉苦瓜汤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除烦止渴。蚌肉苦瓜汤组方:苦瓜 250克;蚌肉 100克
苦瓜莲肉汤功能主治:清暑解毒,利湿和中。苦瓜莲肉汤组方:苦瓜 30克;莲叶 1张;猪瘦肉 50克
苦瓜茶功能主治:消暑散热,生津止渴。适用于适宜于中暑发热 、烦渴、小便不利等症。苦瓜茶组方:鲜苦瓜 数条;绿茶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