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高原鸢尾子”。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0m以上的石质山坡或干山坡。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青海。西藏等地。原形态:卷鞘鸢尾 多年生草本,高1015cm。基部围有纤维状的老叶叶鞘,向外卷曲,褐黄色。根茎短粗,块状;根粗而长,黄白色,近肉质。叶基生;叶片条形,长518cm,宽23mm,先端渐尖,全缘。花葶极短,不伸出地面,基部有l2枚鞘状叶;苞……
中药材“高原蚤缀”。别名:甘青蚤缀。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04500m的高山草甸等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青海等地。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020cm。主根细长,木质化,支根须状。茎丛生或斜生,基部稍斜生,宿存纤维状枯萎叶鞘,上部直立,密被淡紫红色腺毛。基生叶线形,长23cm,宽12mm,先端钝,基部较宽,连合成鞘,膜质,边缘稍反卷并具细小突……
中药材“高原点地梅”。别名:朵的[藏名]。生境分布:四川、西藏。性味:淡,平。功能主治:除湿利尿。主治关节疼痛。用法用量:配方用,2~4钱。出处:始载于《全国中草药汇编》。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03500m的向阳干燥的山坡、疏林下和林缘砂石地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原形态: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壮,具少数支根。叶基生……
目前认为,混合型慢性高原病(mixed 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是既有低氧性红细胞增生过多,又有肺动脉高压所致高原心脏病为表现的慢性高原病。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多发生于久住高原的平原移居者及少数世居者一般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儿童少见。据报道,南美洲安第斯高原世居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喜马拉雅山地区世居者,推测认为,可能与人群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居住时间比安第斯高原长有关。
高原性心脏病以慢性低压低氧引起的肺动脉高压为基本特征,并有右心室肥厚或右心功能不全。可分为小儿和成人高原心脏病。本病易发生在3500m以上高原,多为慢性经过,个别初进高原者特别是儿童可以急性或亚急性发病。急性或亚急性患病者,以显著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右心室扩大和充血性右心衰竭为特征;而慢性患病者以右心室后负荷过重所致的右室肥厚为主的多脏器损害为特征。
急性高原病是进入高原地区,人体短期内暴露于低氧环境后产生的各种病理性反应,是高原地区独有的常见病。常见的症状有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常为前额和双颞部跳痛,夜间或早晨起床时疼痛加重。肺通气增加,如张口呼吸,轻度活动可使头痛减轻。
高原脑水肿是由急性缺氧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严重障碍。其特点为发病急,临床表现以严重头痛,呕吐,共济失调,进行性意识障碍为特征。病理改变主要有脑组织缺血或缺氧性损伤,脑循环障碍,因而发生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若治疗不当,常危及生命。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简称“高红症”)是由于高原低氧环境引起的红细胞过度代偿性增生(即红细胞增生过度)的一种慢性高原病。与同海拔高度的健康人相比,高红症患者的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容积显著增高,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并伴有多血症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此病多见于高原移居人群,少见于高原世居人群。
高原肺水肿是指近期抵达高原(一般指海拔3000米以上),出现静息时呼吸困难、胸闷、胸部压塞感、咳嗽、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患者感全身乏力或活动能力减低。海拔3000米以下也可出现高原肺水肿。
发绀是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主要征象,约95%以上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发绀。口唇、面颊部、耳廓边缘、指(趾)甲床等部位呈青紫色,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呈紫红色条纹,形成了本症特有的面容,即“高原多血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