匐地风毛菊

中药材“匐地风毛菊”。出处:《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生境分布:生于高山区河滩草甸及阴湿山坡。分布青海、西藏、甘肃、四川等地。原形态:匐地风毛菊,又名:星状风毛菊。 多年生草本。根粗壮;根颈被棕色纤维状枯存叶柄。叶多数,覆瓦状排列,呈放射状,线状披针形,长3~12厘米,宽3~10毫米,基部增宽,红紫色。头状花序多数聚生,直径0.7~1厘米,无总梗;总苞圆柱形,……

名称 匐地风毛菊 ( Fú Dì Fēnɡ Máo Jú )
英文名 Herb of Starry Saussurea
别名 星状风毛菊
功能主治 ,治中毒性热症,骨折,
用法用量 <p>内服:煎汤,5~8钱。</p>
性味 苦,微寒,甘,平,
归经 入肝,脾经,
概述 方剂 药酒 汤方 茶方 药膳 中成药

匐地风毛菊 附方

①风湿筋骨疼痛,伸屈不利:匐地风毛菊配秦艽、老鹳草、铁线莲煎汤服。(《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②治肉中毒:匐地风毛菊配糙苏煎汤服。(《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

①风湿筋骨疼痛,伸屈不利:匐地风毛菊配秦艽、老鹤草、铁线莲煎汤服。(《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②治肉中毒:匐地风毛菊配糙苏煎汤服。(《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匐地风毛菊 生境分部

生于高山区河滩草甸及阴湿山坡。分布青海、西藏、甘肃、四川等地。

###

生态环境:生于高山草地和草坡。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匐地风毛菊 原始形态

匐地风毛菊,又名:星状风毛菊。

多年生草本。根粗壮;根颈被棕色纤维状枯存叶柄。叶多数,覆瓦状排列,呈放射状,线状披针形,长3~12厘米,宽3~10毫米,基部增宽,红紫色。头状花序多数聚生,直径0.7~1厘米,无总梗;总苞圆柱形,总苞片常带紫色,5列,有缘毛,外列的长圆形,内列的线形;花全部管状,两性,紫色;花药蓝灰色,基部有尾,尾上具绵毛。瘦果光滑。冠毛淡褐色,羽状。花果期7~9月。

###

星状风毛菊,无茎草本。叶多数,密集成星状莲座状,草质条形,长6-19cm,宽5-15cm,先端钻状长渐尖,基部 常扩大,紫红色,全缘,两面无毛。头状花序,无柄,直径7-10mm,通常25-30个或更多数密集成圆球状;总苞圆筒状,长10-12mm,总苞片约5层,草质先端紫红色,有睫毛,外层长圆形,中层狭长圆形,内层条形,犯或稍尖,边缘膜质;托片刚毛状;花冠长12-15mm,檐部狭钟状,长约为筒部之半。瘦果,长3-4mm,无毛,先端有膜质的小冠;冠毛白色,外层短,毛状,内层羽毛状。

匐地风毛菊 化学成分

全草含芹菜素(apigenin),刺槐素(acacetin),椴树素(tilianil),山柰酚(kaempferol),山柰酚3-O-α-L-鼠李糖甙(kaempferol-3-O-α-L-rhamnoside),槲皮甙(quercitrin)。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