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母兰

中药材“贝母兰”。别名:止血果(《文山中草药》),石巴蕉、对叶果、果上叶(《云南中草药选》),小绿芨(《全展选编·外科》)。出处:《云南中草药选》。生境分布:生于杂木林中阴湿的岩石上或附生于树干上。分布云南,贵州等地。原形态:多年生附生草本,高20~30厘米。气生根须状,浅黄褐色。茎横走,分节,呈竹鞭状,节上生球状假鳞茎,肉质,卵形,有棱,直径15~30毫米……

名称 贝母兰 ( Bèi Mǔ Lán )
英文名 pseudobulb of Corymbose Coelogyne
别名 止血果,石巴蕉,对叶果,果上叶,小绿芨,
功能主治 清热止咳,止血定痛,接骨,治支气管炎,感冒,骨折,软组织挫伤,止血,定痛,治外伤出血,接骨,续筋,清热,止咳,清热润燥,生津止咳,
用法用量 <p>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烂或研末敷。</p>
性味 辛甘,凉,味辛麻,性凉,甘淡,凉,
归经 肺,肾经
概述 方剂 药酒 汤方 茶方 药膳 中成药

贝母兰 附方

①治支气管炎,感冒:每用全株五钱至一两,煎服。(《云南中草药选》)

②治软组织挫伤:贝母兰假鳞茎的干粉调敷或鲜品适量捣烂外敷。(《云南中草药选》)

③治骨折:小绿芨100克,凤尾草1克。两药全草捣烂,先行骨折复位,小夹板固定,然后将上药敷于骨折处。如系开放性骨折,加满山香根粉撒于伤口,再敷药。每日或隔日换药一次。(《全展选编·外科》)

④治外伤出血:鲜贝母兰适量捣烂,敷于创面或用干粉撒于创面包扎。(《文山中草药》)

贝母兰 生境分部

生于杂木林中阴湿的岩石上或附生于树干上。分布云南,贵州等地。

###

生态环境:附生于海拔1300-3100m的山坡林中树上或沟边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西藏等地。

贝母兰 原始形态

多年生附生草本,高20~30厘米。气生根须状,浅黄褐色。茎横走,分节,呈竹鞭状,节上生球状假鳞茎,肉质,卵形,有棱,直径15~30毫米,绿色,光滑无毛。每一假鳞茎顶端生叶两片,革质,厚而脆,长椭圆形至披针形,长8~15厘米,宽2~3厘米,全缘,两面平滑无毛。总状花序顶生;花梗上有数枚鞘状苞片;花白色,直径约3厘米,左右对称,唇瓣上有黄斑。果长椭圆形,长约2厘米,具三棱。种子细小,黄色,锯屑状。花期春季。

###

伞房贝母兰,多年生附生草本,高20-30cm。气生根须状,浅黄褐色。茎横走,分节,呈竹鞭状,节上生球状假鳞茎,肉质、卵形,有棱,直径15-30mm,绿色,光滑无毛。每一假鳞茎顶端生叶两片,革质,厚而脆,长椭圆形至披针形,长8-15cm,宽2-3cm,全缘,两面平滑无毛。总状花序顶生;花梗上有数枚鞘状苞片;花白色,直径约3cm,左右对称,唇瓣上有黄斑。果长椭圆形,长约2cm,具三棱,种子细小,黄色,锯屑状。花期3-5月。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