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三七

中药材“土三七”。别名:菊三七,天青地红。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生境分布:多生于灌木丛缘、杂草丛、沟边等处。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茎直立,少分枝。叶互生,基部叶有柄,中部叶基部抱茎,叶片长圆形,不规则羽裂,长5~10厘米,宽2~4厘米。头状花序顶生成簇;花黄色,缘花舌状,盘花管状,5齿裂;总苞片1列,基部有附加的小苞片,状如花萼。瘦果圆柱形有棱,……

名称 土三七 ( Tǔ Sān Qī )
英文名 Herb of Chrysanthemum-like Groundsel
别名 菊三七,天青地红,
功能主治 ,活血,消肿,治跌打损伤,瘀积肿痛,痈疮肿疡,乳痈,
用法用量 <p>内服:煎汤,1~3钱。</p>
性味 温,淡,
相关方剂 复方消炎止痛搽剂 , 立止吐血膏
相关中成药 复方消炎止痛搽剂 , 立止吐血膏
概述 方剂 药酒 汤方 茶方 药膳 中成药

土三七 性状及选购

性状鉴别 根茎呈拳形团块状,长3-6cm,直径约3cm,表面灰棕色工棕黄色,鲜品常带淡紫红色,全体金具瘤状突起,突起物顶端常有茎基或芽痕,下面有细根或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灰黄色,鲜品白色。气无,味淡而后微苦。

全草长50-100cm。根茎块状,具疣状突起及须根。茎单一或上部分枝,具纵沟及细柔毛,表面黄绿以或略带紫色。叶互生,多皱缩,长可达20cm,叶柄长约2cm,茎上部叶近无柄;完整叶片羽状深裂,边具不规则锯齿,膜质。头状花序排成圆锥状生于枝顶,花全为两性,筒状,黄色。气无,味微苦。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中心有明显的髓部,韧皮部具分泌道,薄壁细胞中可见菊糖结晶,无淀粉粒与草酸钙结晶。

土三七 药理作用

10%土三七注射液对血小板超威结构的影响与凝血酶类似[1]。菊三七碱有抗疟作用,赤能引起家兔和大鼠肝细胞坏死[1,2]。

土三七 生境分部

多生于灌木丛缘、杂草丛、沟边等处。

###

生态环境:生于沟边及屋舍旁肥厚湿润的土壤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土三七 原始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茎直立,少分枝。叶互生,基部叶有柄,中部叶基部抱茎,叶片长圆形,不规则羽裂,长5~10厘米,宽2~4厘米。头状花序顶生成簇;花黄色,缘花舌状,盘花管状,5齿裂;总苞片1列,基部有附加的小苞片,状如花萼。瘦果圆柱形有棱,冠毛多。

###

菊叶三七 多年生草,高达1m左右。宿根肉质肥大,土褐色,具疣状突起及须根,断面灰黄白色。茎直立,具纵棱,绿色略带紫色,上部多分枝,光滑无毛或稍具细毛。基生叶簇生,匙形,边缘锯齿或作羽大辩论分裂,花时凋落;茎下部和中部叶互生,长椭圆形,长10-25cm,宽5-10cm,羽状分裂,裂片卵形以至披针形,边缘浅裂或有疏锯齿,两面近光滑或具细毛,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具2-5浅裂的假托叶2枚;茎上部叶渐小,卵状披针形,边缘羽状齿裂,或有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直径1.5-2cm,排列成伞房状,着生于枝顶;总苞圆柱状;总苞片2层,条状披针形,长约1.5cm,边缘膜质,外层丝状;花全为两性,筒状,金黄色,花冠先端5齿裂,花柱基产小球形,分枝先端有细长浅形具毛的尖端,长约4mm。瘦果狭圆柱形,有条纹,被疏毛;冠毛丰富,白色。花期9-10月。

土三七 化学成分

干根含千里光菲灵碱。

###

根含菊三七碱类[1,2],千里光宁碱(senecio-nine)[3,4]3-表-薯蓣皂甙元-3-β-D-吡喃葡萄糖甙(3-epi-diosgenin-3-β-D-glucopyranoside),3-表-塞普屈姆甙元-3β-D-吡喃葡萄糖(3-ei-sceptrumgenin-3-β-D-glucopyranoside),3-表-罗斯考皂甙元(3-epi-ruscogenin),3-表-新罗斯考皂甙元(3-epi-neor-uscogenin)[5],千里光菲灵碱(seneciphylline),菊三七碱甲(seneci-phyllinine),菊三七碱乙(E-senciphylline)[6]。

地上部分含D-甘露醇(D-mannitol),琥珀酸(succinic acid),5-甲基脲嘧啶(thymine),腺嘌呤(adenine),氯化铵,菊三七碱类,芸香甙(rutin)[7]。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