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毒草

中药材“疔毒草”。别名:亚尔母堂(藏名)。出处:《吉林中草药》。生境分布:生于草地及固定沙丘向阳处。分布东北及四川等地。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无地上茎。根茎粗短,生数条黄白色较粗的须状根。叶簇生,具长柄;叶片圆肾形,掌状3~5全裂,裂片再羽状深裂,终裂片线形。花淡紫堇色;萼片5,宿存,覆瓦状排裂;花瓣5,多不等大,最下者常大而有距。蒴果成熟后裂成3瓣。花期6~……

名称 疔毒草 ( Dīnɡ Dú Cǎo )
英文名 Philippine Violet Herb,Mamyflower Gueldenstaedtid Herb
别名 亚尔母堂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痈肿,治无名肿毒,疮疖,清热解毒,消瘀散结,治痈疮疗毒,淋浊肾炎,
用法用量 <p>内服:煎汤,3~5钱,或捣汁。外用:捣敷。</p>
性味 苦,寒,
归经 入心,脾,肾三经,
概述 方剂 药酒 汤方 茶方 药膳 中成药

疔毒草 性状及选购

性状鉴别 多皱缩成团。湿润展平后,叶基生,叶片掌状3-5全裂,裂片再羽状深裂,裂片线形。花淡棕紫色。气微,味微苦。

疔毒草 炮制方法

拣净杂质,用水洗去泥土,切段,晒干。

疔毒草 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紫花地丁在试管内有抑制结核杆菌生长的作用。其醇提物31mg/ml,对钩端螺旋体即有作用,而水煎剂62mg/ml才有效(直接镜检法和试管培养法)。抑菌作用100%煎剂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变形杆菌、结核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乙型、福氏痢疾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杀(菌)作用。1:4水浸剂对堇色毛癣菌亦有抑制作用。本品醇和水提物(浓度分别为31mg/ml和62mg/ml)对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

2.紫花地丁尚有清热、消肿、消炎等作用。

疔毒草 附方

①治各种疮毒、疖肿:鲜疔毒草适量,白矾少许,共捣如泥,敷患处。

②治麻疹热毒:疔毒草三钱,金银花三钱。水煎,日服二次。

③治无名肿毒:鲜疔毒草捣汁,每次一酒杯,日服二次。(①方以下出《吉林中草药》)

④治白带:裂叶堇菜配仙鹤草、龙葵炖肉吃。(《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疔毒草 生境分部

生于草地及固定沙丘向阳处。分布东北及四川等地。

###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林缘、灌丛及田边、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山东、浙江、四川、西藏等地。

疔毒草 原始形态

多年生草本,无地上茎。根茎粗短,生数条黄白色较粗的须状根。叶簇生,具长柄;叶片圆肾形,掌状3~5全裂,裂片再羽状深裂,终裂片线形。花淡紫堇色;萼片5,宿存,覆瓦状排裂;花瓣5,多不等大,最下者常大而有距。蒴果成熟后裂成3瓣。花期6~8月。果期7~9月。

###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度变化大,花期高3-17cm,果期高4-34cm。根茎垂直,缩短,生数条黄白色较粗的须状根。叶基生:叶柄长度,毛被物等常因植株个体不同变化较大,长1.5-24cm;托叶披针形,约2/3以上与叶柄合生,边缘疏生细齿。叶片圆形、肾形或宽卵形,长1.2-9cm,宽1.5-10cm,通常掌状3全裂,稀5全裂,两侧裂片具短柄,常2裂,中裂片3深裂,裂片线形,长圆形或狭卵状披针形,最终裂片全缘。花较大,淡紫色至紫堇色;花梗通常与叶等长或稍超出于叶,无毛,果期通常比叶短;在花梗中部以下有2枚线形小苞片;萼片卵形,长圆状卵形或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狭膜质,具3脉,基部附属物短;花瓣5,不等大;距明显,圆筒形;花柱棍棒状,柱头前方具短喙,喙端具明显的柱头孔。蒴果长圆形或椭圆形,先端尖,果皮坚硬,无毛。花期4-9月,果期5-10月。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