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毛粉背蕨

中药材“绒毛粉背蕨”。别名:小凤尾草。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6003900m的草地、山坡林下或石缝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西藏等地。原形态:陆生蕨类植物,植株高2040cm。根茎短,直立,密被深棕色、半透明、卵状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615cm,深棕色,具光泽,基部疏生与根茎上相同的鳞片,腹面有秕糠状毛;叶片纸质,背面无粉,狭卵形或长圆状披针……

名称 绒毛粉背蕨 ( Rónɡ Máo Fěn Bèi Jué )
别名 小凤尾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主湿热黄疸,咽喉肿痛,泄泻,痢疾,小便涩痛
用法用量 <p>内服:煎汤,9-15g。</p>
性味 微苦,凉
概述 方剂 药酒 汤方 茶方 药膳 中成药

绒毛粉背蕨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600-3900m的草地、山坡林下或石缝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西藏等地。

绒毛粉背蕨 原始形态

陆生蕨类植物,植株高20-40cm。根茎短,直立,密被深棕色、半透明、卵状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6-15cm,深棕色,具光泽,基部疏生与根茎上相同的鳞片,腹面有秕糠状毛;叶片纸质,背面无粉,狭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2-25cm,宽3-6cm,基部心形,尖端渐尖,二至三回羽状分裂;羽片7-9对,近对生,无柄,下部羽片较大,三角形或宽卵形,长3-4cm,宽1.5-2.5cm,羽状或二回羽状分裂;二回羽片三角形,先端急尖或钝,基部下侧1片最大,常为羽状分裂,中部以上羽片狭卵形至卵形;沿羽轴及裂片主脉背面有黄棕色卷曲的节状毛;叶脉羽状,分离。孢子囊群生于叶边的小脉先端,成熟后靠接;囊群盖膜质,灰白色,连续或中断,边缘有波状缺刻或全缘。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