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草

中药材“莎草”。别名:莎随(《大戴礼记》),侯莎(《尔雅》),地毛(《广雅》),山莎(《纂文》),回头青(《清异录》),香头草(《广州植物志》),野韭菜,猪荸荠、隔夜抽、地韭姜(《浙江中药手册,),地沟草(《广西中兽医药植》),小三棱、米珠子、绍缩草(《江苏植药志》),地贯草、猪鬃草、地糕草(《广西中药志》),吊马棕(《湖南药物志》),土香草(《泉州本草》)……

名称 莎草 ( Suō Cǎo )
英文名 Herb of Nutgrass Galingale
别名 莎随,侯莎,地毛,山莎,回头青,香头草,野韭菜,猪荸荠,隔夜抽,地韭姜,小三棱,米珠子,绍缩草,地贯草,猪鬃草,地糕草,吊马棕,土香草,
功能主治 行气,开郁,祛风,治胸闷不舒,皮肤风痒,痈肿,治皮肤瘙痒,遍体生风,煎饮散气郁,利胸膈,降痰热,
用法用量 <p>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p>
性味 味苦,辛,性凉
归经 肝,肺经
相关方剂 莎草根散 , 还童汤 , 揩齿丹砂散 , 地髓散 , 牢齿膏 , 冬除散 , 棘刺散 , 安息香煎丸 , 独圣黑龙丸 , 莎草根丸
相关中成药 莎草根散 , 还童汤 , 揩齿丹砂散 , 地髓散 , 牢齿膏 , 冬除散 , 棘刺散 , 安息香煎丸 , 独圣黑龙丸 , 莎草根丸
概述 方剂 药酒 汤方 茶方 药膳 中成药

莎草 附方

①治痈疽肿毒:鲜莎草洗净,捣烂敷患处。(《泉州木草》)

②治水肿、小便短少:鲜莎草捣烂,贴涌泉、关元穴。(《泉州本草》)

###

①治痈疽肿毒:鲜莎草洗净,捣烂敷患处。(《泉州本草》)②治水肿、小便短少:鲜莎草捣烂,贴涌泉、关元穴。(《泉州本草》)

莎草 生境分部

生于田野。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耕地、路旁水边潮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中南、西南及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莎草 原始形态

多年生草本。匍匐根茎长,先端具肥大纺锤形的块茎,外皮紫褐色,有棕毛或黑褐色的毛状物。茎高15~95厘米,锐三棱形,基部呈块茎状。叶窄线形,短于秆,宽2~5毫米;鞘棕色,常裂成纤维状。叶状苞片2~5;长侧枝聚伞花序简单或复出,辐射枝3~10:穗状花序轮廓为陀螺形;小穗3~10,线形,长1~3厘米,具花8~28朵:小穗轴具较宽的、白色透明的翅;鳞片覆瓦状排列,膜质,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约3毫米,中间绿色,两侧紫红色或红棕色,具脉5~7条;雄蕊3,药线形;花柱长,柱头3。小坚果长圆状倒卵形。花果期5~11月。

本植物的根茎(香附)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

莎草,多年生草本,高15-95cm。茎直立,三棱形;根状茎匍匐延长,部分膨大呈纹外向型形,有时数个相连。叶丛生于茎基部,叶鞘闭合包于茎上;叶片线形,长20-60cm,芝2-5mm,先端尖,全缘,具平行脉,主脉于背面隆起。花序复穗状,3-6个在茎顶排成伞状,每个花序具3-10个小穗,线形,长1-3cm,宽约1.5mm;颖2列,紧密排列,卵形至长圆形,长约3mm,膜质两侧紫红色有数脉。基部有叶片状的总苞2-4片,与花序等长或过之;每颖着生1花,雄蕊3;柱头3,丝状。小坚果长圆状倒卵形,三棱状。花期5-8月,果期7-11月。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