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地菜

中药材“附地菜”。别名:伏地菜。性味:甘、辛,温。功能主治:温中健胃,消肿止痛,止血。用于胃痛,吐酸,吐血;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用法用量:1~2钱,研粉冲服3~5分。外用适量,捣烂涂患处。别名:鸡肠(《本草经集注》),鸡肠草(《别录》),地胡椒(《贵州草药》)。出处:《植物名实图考》。生境分布:生长于原野路旁。我国西南至东北均有分布。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

名称 附地菜 ( Fù Dì Cài )
英文名 all-grass of Pedunculate Trigonotis
别名 伏地菜
功能主治 温中健胃,消肿止痛,止血,用于胃痛,吐酸,吐血,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 <p>1~2钱,研粉冲服3~5分。外用适量,捣烂涂患处。</p>
性味 甘,辛,温,
归经 心,肝,脾,肾经
概述 方剂 药酒 汤方 茶方 药膳 中成药

附地菜 性状及选购

性状鉴别 全草我皱缩成团。湿润展开后,根细长圆锥形。茎1至数条,纤细我分枝,基部淡紫棕色,上部枯绿色,有短糙毛。基生叶有长柄,叶片椭贺状卵形,长可达2cm,两面有糙毛,茎生叶几无柄,叶片稍小。总太花序细长,可达20cm,可风类白色或蓝色小花,有时具四面体形的小坚果。有青草气,味微苦涩。

附地菜 附方

①止小便利:鸡肠草一斤,于豆豉汁中煮,调和什羹食之,作粥亦得。(《食医心镜》)

②治气淋,小腹胀,满闷:石韦(去毛)一两,鸡肠草一两。上件药,捣碎,煎取一盏半,去滓,食前分为三服。(《圣惠方》)

③治热肿:鸡肠草敷。(《补缺肘后方》)

④治漆疮瘙痒:鸡肠草捣涂之。(《肘后方》)

⑤治手脚麻木:地胡椒二两。泡酒服。(《贵州草药》)

⑥治胸肋骨痛:地胡椒一两。煎水服。(《贵州草药》)

⑦治反花恶疮:鸡肠草研汁拂之。或为末,猪脂调搽。(《医林正宗》)

⑧治风热牙痛,浮肿发歇,元脏气虚,小儿疳蚀:鸡肠草、旱莲草、细辛等分。为末,每日擦三次。(《普济方》祛痛散)

附地菜 生境分部

生长于原野路旁。我国西南至东北均有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田野、路旁、荒草地或丘陵林缘、灌木林间。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风、华北、华东、西南及陕西、新疆、广东、广西、西藏等地。

附地菜 原始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5~30厘米。茎通常白基部分枝,纤细,直立,或丛生,具平伏细毛。叶互生,匙形、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3厘米,宽5~20毫米,先端圆钝或尖锐,基部狭窄,两面均具平伏粗毛;下部叶具短柄,上部叶无柄。总状花序顶生,细长,不具苞片;花通常生于花序的一侧,有柄,长3~6毫米;花萼长1~2.5毫米,5裂,裂片长圆形,先端尖锐;花冠蓝色,长约1.5毫米,5裂,裂片卵圆形,先端圆钝;雄蕊5;子房深4裂,花柱线形,柱头头状。小坚果三角状四边形,具细毛,少有光滑,有小柄。花期5~6月。

###

附地菜,一年生草本,高5-30cm。茎基部略呈淡紫色,通常自基部分枝,纤细,直立或斜升,具平伏细毛。单叶互生;下部叶无柄,上部叶具短柄或长柄;叶片匙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2-5cm,宽5-20mm,先端圆钝或尖锐,基部宽楔形或渐狭,两面均具糙伏毛。聚伞花序成总状,顶生,幼时卷曲,后渐次伸长,长5-20cm;花小,通常生于花序后侧;叶状苞片2-3;花梗短,花后延长3-5mm;花萼长1-2.5mm,5裂,裂片倒卵形,平展喉部具5枚白色或带黄色附属物;花冠简与花冠裂片等长;雄蕊5,内藏,着生在花冠简上部,不伸出花冠外;雌蕊1,子房4深裂,花柱基生,柱头头状。小坚果4,斜三棱锥状四面体形,长0.8-1mm,黑色有光泽,表面具细毛,有短柄,背面具3锐棱。花期4-6月,果期7-9月。

附地菜 化学成分

附地菜的花含有飞燕草素-3,5-二葡萄糖甙(delphinidin-3,5-diglucoside)。地上部分含有挥发油(volatile oils)0.013%-0.023%,其中含有74种成分包括:21种脂肪酸(fatty acids),20种醇(alcohols),14种碳氢化合物(hydrocarbons),12种羰基化合物(carbonyls)等。内有牻牛儿醇(geraniol),α-松油醇(α-terpineol)萜类化合物等。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