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肠菜

中药材“鹅肠菜”。别名:脚皮菜、鸡肠菜、黑昆布、小海带、野海带、脚白菜、鹅蛋菜、簸箕菜、面筋菜、土海带、海带丝。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风浪不太大的内湾中、低潮带的岩石上。 资源分布:我国东南沿海均有分布,浙江、台湾、福建、广东沿海较多。原形态:藻体暗褐色,幼体颜色较浅,一般高1030(50)cm,丛生,扁平,叶片状,宽24cm,有时可达6cm,中上部略宽大……

名称 鹅肠菜 ( é Chánɡ Cài )
别名 脚皮菜,鸡肠菜,黑昆布,小海带,野海带,脚白菜,鹅蛋菜,簸箕菜,面筋菜,土海带,海带丝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主甲状腺肿,淋巴结肿,肺结核
用法用量 <p>内服:煎汤,15-30g。</p>
性味 咸,寒
归经 肝,肺经
概述 方剂 药酒 汤方 茶方 药膳 中成药

鹅肠菜 性状及选购

性状鉴别 藻体红褐色至灰褐色,皱缩扭曲成团。水浸展平后,呈扁平带状,绿褐色,长10-30cm,有的长达50cm,宽2-4cm,可达6cm,先端常腐溃残缺。藻体表面有时可见深褐色斑块状的配子囊群。固着器小盘状,柄短小。质坚韧,不易折断。气微腥,味咸。

鹅肠菜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风浪不太大的内湾中、低潮带的岩石上。

资源分布:我国东南沿海均有分布,浙江、台湾、福建、广东沿海较多。

鹅肠菜 原始形态

藻体暗褐色,幼体颜色较浅,一般高10-30(-50)cm,丛生,扁平,叶片状,宽2-4cm,有时可达6cm,中上部略宽大,顶端钝圆,成熟时顶端常腐蚀,叶基呈楔形。体外皮层为排列整齐的椭圆形细胞组成,内含色素体;内皮层细胞较大、脆壁较厚;髓部为厚壁分枝丝状体交织构成。成熟藻体自外皮层细胞长出众多配子囊,排列成栅状,肉眼可见配子囊群呈深褐色的成片斑块,分布于整个藻体。固着器小盘状。

鹅肠菜 化学成分

含十六烷酸(hexadecanoic acid),24-亚甲基胆甾醇(24-methylenecholesterol),D-甘露醇(D-mannitol),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及大褐马尾藻甾醇(saringosterol),24-甲基胆甾-5,25-二烯-3β-醇(24-methylcholesta-5,25-dien-3β-ol)。褐藻酸(alginic acid),粗蛋白,甘露醇(mannitol),钾,碘等。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