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肉

中药材“鹿肉”。出处:《别录》。化学成分:含水分75.76%,粗蛋白质19.77%,粗脂肪1.92%,灰分1.13%。性味:甘,温。 ①《别录》:"温。" ②《千金·食治》:"味苦,温,无毒。" ③《饮膳正要》:"味甘,温,无毒。"。功能主治:补五脏,调血脉。治虚劳羸瘦,产后无乳。 ①《别录》:"补中,强五藏,益气力。生者疗口僻,割,薄之。" ②《食疗本草》……

名称 鹿肉 ( Lù Ròu )
英文名 Venison
功能主治 补五脏,调血脉,治虚劳羸瘦,产后无乳,补中,强五藏,益气力,生者疗口僻,割,薄之,补虚羸瘦弱,利五藏,调血脉,养血,治产后风虚邪僻,补脾胃,益气血,补助命火,壮阳益精,暖腰脊,强筋骨,
用法用量 <p>内服:煮食、煎汤或熬膏。外用:捣敷。</p>
性味 甘,温,温,味苦,温,无毒,味甘,温,无毒,
归经 脾,肾经
相关方剂 鹿羹 , 鹿胎膏 , 鹿肉臛 , 全鹿丸 , 鹿肉汤 , 大补人参鹿肉汤 , 补肾鹿肉粥 , 玉兰鹿肉
相关中成药 鹿羹 , 鹿胎膏 , 鹿肉臛 , 全鹿丸 , 鹿肉汤 , 大补人参鹿肉汤 , 补肾鹿肉粥 , 玉兰鹿肉
概述 方剂 药酒 汤方 茶方 药膳 中成药

鹿肉 性状及选购

性状鉴别,干燥品为横切或纵切成条状或块状的肌肉块,大小不等,肌肉纤维束明显;表面黄褐色或黑褐色,并混有黄白色呈半透明状的筋膜,质较轻,易撕裂。鲜品呈暗红色或红紫色,质柔韧。气腥膻,味微咸。

鹿肉 的副作用及禁忌

上焦有痰热,胃家有火,阴虚火旺吐血者慎服。

鹿肉 附方

①治产后乳无汁:鹿肉四两。洗,切,用水三碗煮,入五味作臛,任意食之。(《寿亲养老新书》鹿肉臛)

②治中风口僻不正:生鹿肉和生椒捣薄之,正则急去之。(《纲目》)

###

①治产后乳无汁:鹿肉四两。洗,切,用水三碗煮,入五味作矐,任意食之。(《寿亲养老新书》鹿肉矐)②治中风口僻不正:生鹿肉和生椒捣薄之,正则急去之。(《纲目》)

鹿肉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1.栖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缘。

2.栖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

2.分布于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等地。

鹿肉 原始形态

1.梅花鹿,体长约1.5m左右,体重100kg左右。眶下腺明显,耳大直立,颈细长。四肢细长,后肢外侧踝关节下有褐色足迹腺,主蹄狭小,侧蹄小。臀部有明显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长全时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与眉叉较远,主干末端再分两小枝。梅花鹿冬毛检疫站棕色,白色斑点不显。鼻面及颊部毛短,毛尖沙黄色。从头顶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线。白色臀斑有深棕色边缘。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上侧同体色,内侧色稍淡。夏毛薄,无绒毛,红棕色,白斑显着,在脊背两旁及体侧下缘排列成纵行,有黑色的背中线。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较体色为浅。

2.马鹿,体形较大,体长2m,体重超过200kg。肩高约1m,背平直肩部与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圆锥形。颈长约占体长1/3,颈下被毛较长。四肢长,两侧蹄较长,能触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几与主干成直角,主十稍向后略向内弯,角面除尖端外均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状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颌深棕色,颊棕色,额部棕黑色。耳外黄褐、耳内白色。颈部与身体背面稍带黄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线。四肢外侧棕色,内侧较浅。臀部有黄赭色斑。夏毛较短,没有绒毛,呈赤褐色。

鹿肉 化学成分

含水分75.76%,粗蛋白质19.77%,粗脂肪1.92%,灰分1.13%。

###

梅花鹿或马鹿的肉含水分75.76% ,粗蛋白质19.77% ,粗脂肪1.92% ,灰分1.13%。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