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体穴位图 / 足少阴肾经 / 石关穴

石关穴

穴位

石关Shíguān,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石阙、右关、石门。石即岩石,关即关要,腹水病古称石水,此穴为治疗石水要穴,故名石关。

经属

属足少阴肾经,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取法:仰卧,肚脐上4横指,再旁开半横指处即是。

作用与主治

作用:攻坚消满,调理气血

主治:脾胃等疾患:如饮食不化,翻胃吐食,呃逆,多唾,腹痛,便秘,嵴强,不孕,呕吐,腹胀,泄泻,现代又多用石关穴治疗食道痉挛,胃痉挛,肠炎,食管痉挛,盆腔炎,不孕症,痛经,结膜充血,尿路感染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0寸。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胃。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按摩:两手中指指腹相互叠加,用力按压石关穴,有酸胀的感觉为宜,每次揉按3~5分钟,可治呕吐、腹痛、妇人不孕等脾胃虚寒之证。

配伍

穴位名

石关Shíguān,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石阙、右关、石门。石即岩石,关即关要,腹水病古称石水,此穴为治疗石水要穴,故名石关。

穴位经属

属足少阴肾经,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取法:仰卧,肚脐上4横指,再旁开半横指处即是。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分布着第八肋间神经。皮肤由第七、八、九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穴位深部,腹腔内相对应器官有胃,横结肠及胰体。

作用与主治

作用:攻坚消满,调理气血

主治:脾胃等疾患:如饮食不化,翻胃吐食,呃逆,多唾,腹痛,便秘,嵴强,不孕,呕吐,腹胀,泄泻,现代又多用石关穴治疗食道痉挛,胃痉挛,肠炎,食管痉挛,盆腔炎,不孕症,痛经,结膜充血,尿路感染等。

穴位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0寸。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胃。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按摩:两手中指指腹相互叠加,用力按压石关穴,有酸胀的感觉为宜,每次揉按3~5分钟,可治呕吐、腹痛、妇人不孕等脾胃虚寒之证。

配伍

配内关穴、足三里穴治胃痛,腹痛,呕吐,膈肌痉挛。

配肾俞穴、命门穴、三阴交穴、关元穴、血海穴治不孕。

配中脘穴、梁门穴、足三里穴治腹痛。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冲脉、足少阴之会。

《备急千金要方》:大便闭,寒气结,心坚满。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大便秘涩,妇人无子,脏有恶血,上冲腹中,疼痛不可忍。

《太平圣惠方》:妇人无子,脏有恶血,腹厥痛,绞刺不可忍。

《循经考穴编》:呃逆气喘,脾胃虚寒,饮食不消,反胃吐酸。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分布着第八肋间神经。皮肤由第七、八、九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穴位深部,腹腔内相对应器官有胃,横结肠及胰体。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冲脉、足少阴之会。

《备急千金要方》:大便闭,寒气结,心坚满。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大便秘涩,妇人无子,脏有恶血,上冲腹中,疼痛不可忍。

《太平圣惠方》:妇人无子,脏有恶血,腹厥痛,绞刺不可忍。

《循经考穴编》:呃逆气喘,脾胃虚寒,饮食不消,反胃吐酸。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