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体穴位图 / 足太阴脾经 / 大横穴

大横穴

穴位

大横Dàhéng,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肾气。横,与纵、竖、直相对,又指脐。道经称脐为横津。本穴在腹哀下3寸,内应横结肠,其处至广而大,横与脐平,在脐旁之大横纹中,故名“大横”。

经属

属足太阴脾经。是足太阴脾经、阴维脉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取法:肚脐水平旁开4寸(锁骨中线上)处即是。

作用与主治

作用:温中散寒,调理肠胃

主治:腹痛,腹泻,腹胀,泄泻,便秘,习惯性便秘,四肢无力,惊悸怔忡,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麻痹,痢疾,久痢,肠寄生虫病,肠蛔虫症,四肢痉挛,流行性感冒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1.0~1.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同侧腹部。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每天早晚用中指指腹按压大横穴,每次3~5分钟,可促进肠胃消化,防治腰腹肥胖。

配伍

穴位名

大横Dàhéng,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肾气。横,与纵、竖、直相对,又指脐。道经称脐为横津。本穴在腹哀下3寸,内应横结肠,其处至广而大,横与脐平,在脐旁之大横纹中,故名“大横”。

穴位经属

属足太阴脾经。是足太阴脾经、阴维脉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取法:肚脐水平旁开4寸(锁骨中线上)处即是。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第9、10、11肋间经神的前皮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渐薄,内有腹壁浅动、静脉及胸神经前支和外侧支。腹肌由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前支支配。

作用与主治

作用:温中散寒,调理肠胃

主治:腹痛,腹泻,腹胀,泄泻,便秘,习惯性便秘,四肢无力,惊悸怔忡,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麻痹,痢疾,久痢,肠寄生虫病,肠蛔虫症,四肢痉挛,流行性感冒等。

穴位刺灸法

刺法:直刺1.0~1.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同侧腹部。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每天早晚用中指指腹按压大横穴,每次3~5分钟,可促进肠胃消化,防治腰腹肥胖。

配伍

1、配天枢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腹痛、腹泻。

2、配四缝穴、足三里穴治肠道寄生虫病。

3、配天枢穴、上巨虚穴治绕脐腹痛。

4、配水沟穴、合谷穴治癔症。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大风,逆气,多寒,善悲,大横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惊怖心忪,少力,灸大横五十壮。四肢不可举动,多汗洞痢,灸大横随年壮。

《外台秘要》:挟脐旁,去两边各四寸五分。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第9、10、11肋间经神的前皮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渐薄,内有腹壁浅动、静脉及胸神经前支和外侧支。腹肌由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前支支配。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大风,逆气,多寒,善悲,大横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惊怖心忪,少力,灸大横五十壮。四肢不可举动,多汗洞痢,灸大横随年壮。

《外台秘要》:挟脐旁,去两边各四寸五分。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