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性小肠肿瘤临床罕见,常发生于恶性肿瘤晚期或广泛转移者,尤其是来源于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者。恶性肿瘤可通过血行、淋巴、腹腔内种植侵犯小肠,尤以血行和腹腔内种植更常见。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出血、肠梗阻、腹部包块、肠穿孔和腹膜炎等。
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特征是小肠黏膜淋巴管结构缺陷,从而导致淋巴管扩张和功能性阻塞,不能正常地接受乳糜微粒和淋巴回流。
原发性小肠溃疡亦称非特异性小肠溃疡、单纯性小肠溃疡,本病少见,主要特征为小肠有一个或多个小溃疡。凡不能用小肠先天发育不良、感染、炎症性疾病、创伤、血管异常、化学刺激、新生物及神经系统疾病解释的小肠溃疡均属本病范畴。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为一种获得性疾病,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黏膜损害,使之缺血、缺氧,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主要在早产儿或患病的新生儿中发生,以腹胀,便血为主要症状,其特征为肠黏膜甚至为肠深层的坏死,最常发生在回肠远端和结肠近端,小肠很少受累。腹部X线平片部分肠壁囊样积气为特点,本症是新生儿消化系统极为严重的疾病。
小肠重复畸形是指在小肠的近系膜侧出现的一种圆形或管状结构的空腔器官,与其毗邻的小肠有相同的组织结构,其血液供应亦非常密切。小肠重复畸形可发生于小肠任何部位,但以回肠最为多见。
小肠肿瘤是指从十二指肠起到回盲瓣止的小肠肠管所发生的肿瘤。小肠肿瘤的发生率仅占胃肠道肿瘤的5%左右,小肠恶性肿瘤则更为少见。小肠肿瘤的临床表现很不典型,一般与肿瘤的类型、部位、大小、性质及是否有梗阻、出血和转移有关。小肠肿瘤诊断较困难,易延误诊断及治疗。良性肿瘤常见有腺瘤,平滑肌瘤、脂肪瘤、血管瘤等,部分可恶变。
小肠脂肪瘤是源自小肠黏膜下或浆膜下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国内患者好发部位依次为回肠50%~60%,空肠23.8%,十二指肠13.2%,肿瘤呈息肉样、结节状或浸润性生长。一般预后良好。
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起源于小肠黏膜下的淋巴滤泡,较常见,大多数肠道淋巴瘤是全身性淋巴瘤的一种局部表现。发病率在长期慢性乳糜泻(谷蛋白性肠病),免疫缺陷病如AIDS病患者,长期免疫抑制剂治疗及免疫增生性肠病的患者可明显增高。
小肠内异物多为误吞或故意吞服的各种物品,前者多见于儿童、精神异常或戴义齿者,后者多见于企图自杀者。可出现腹胀、便秘,甚至呕吐;异物刺入或嵌入肠壁,可引起腹痛、感染和发热;异物损伤肠黏膜,可引起溃疡和出血。
小肠血管瘤少见,约占小肠良性肿瘤的10%~15%。国内报道2881例小肠良性肿瘤中血管瘤390例(13.5%),次于腺瘤及平滑肌瘤居第三位;国外报道2977例中血管瘤262例(8.8%),较脂肪瘤少而居第四位,国内外统计结果一致。小肠血管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生后即可出现,女性较男性多见。小肠血管瘤的90%发生于空回肠,其中以空肠最多,约为48.2%,其次为回肠(41.6%),十二指肠血管瘤仅8%~10%。
小肠血管畸形是引起急、慢性消化道出血重要原因之一,常无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早期为隐匿性出血或慢性出血,常因反复消化道出血或消化道大出血而就诊。因常规检查及剖腹探查难以发现病灶部位,以致得不到治愈,或者给予错误的手术治疗。1960年Magulis首次报道应用术中动脉造影证实胃肠道血管畸形,1965年Baum首次应用经皮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诊断此病变,使本病的发现率日渐增加,但亦有认为内镜检查是对本病诊断的首选方法。 本病病因复杂,有先天因素,亦有后天性因素。故命名与分类尚未统一,国内外文献报道中
病机。指因寒邪侵犯小肠,出现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小便清长,夜尿多,肠鸣泄泻或便后下血等主要症状的病变。
小肠腺瘤是发生于小肠黏膜上皮或肠腺体上皮的良性肿瘤,好发于十二指肠和回肠,体积小、带蒂,呈息肉样生长,故又称肠息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60岁多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仿。根据组织学结构小肠腺瘤有3种类型: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小肠腺癌的起病尚不清楚,相关危险因素与结肠癌相似。腺瘤是常见的癌前疾病,其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癌变最为多见。本病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严重者有消化道出血、肠梗阻、体重下降、贫血、发热等。近期欧洲多中心的研究表明,其发生可能与饮酒和某些职业有关,而与吸烟无关。
小肠纤维瘤是由小肠黏膜纤维组织发生的良性肿瘤,较少见,River报道1399例小肠肿瘤中有163例,占11.6%。国内一组1265例小肠良性肿瘤中有5例,仅占0.39%。小肠纤维瘤由纤维细胞及其他组织成分构成,可分为腺纤维瘤、肌纤维瘤及黏液纤维瘤等。大多单发,切面呈灰白色,可见编织状条纹,质地韧。
小肠及其系膜在腹腔内所占体积大、分布广、又缺乏坚强的保护,易受损伤,约占腹部脏器伤的1/4,战时居腹内脏器伤之首位。
系各种原因引起的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减损,以致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吸收,而从粪便中排泄,引起营养缺乏的临床综合征群,亦称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由于患者多有腹泻,粪便稀薄而量多,且含有较多油脂,又称脂肪泻。
病机。由心移热于小肠或脾胃积热,下移小肠,导致小肠里热炽盛,影响到小肠分清泌浊和下焦气化功能的病机。常存在于口疮、尿血、淋证等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