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既往在临床上很常见,后果严重。近年来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已为各国学者所关注。20世纪70年代末,国内首先由骨科界人士提出该疾病,并迅速引起骨科和神经外科临床医生的重视。随着非离子碘造影剂的问世和广泛应用(已取代了传统的碘剂包括碘油),该病的发病率日益降低。
继发性早泄是指过去曾有过一段时间正常射精功能的男子,以后逐渐出现早泄,常继发于勃起功能障碍或生殖感染等疾病。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主要见于慢性感染,恶性肿瘤、急性失血,溶血性贫血,手术药物的反应及结缔组织病导致的血小板过度生成,一般无症状,部分病人可有血栓形成,外周血小板高于正常400×109/L,即可诊断。
继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是指继发于某些病变,如自身免疫病慢性炎症、慢性局部或系统性细菌感染、恶性肿瘤等的系统性淀粉样变。淀粉样变是指一种均匀无结构、呈特殊反应的淀粉样蛋白沉积于组织或器官,导致相应组织器官发生不同程度的形态改变和功能障碍的疾患。淀粉样蛋白是一组蛋白质和黏多糖复合物,因其具有与淀粉类似的化学反应(如与碘反应等)而被命名。淀粉样变病是蛋白质生化代谢障碍性疾病,临床上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分类方法不尽一致。简单地可以根据其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而各自又按发生部位和范围的差异分为局限性和系统性。
继发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是继发于某些药物或化学毒物治疗(如抗痨药、氯酶素、烷化剂等抗癌药及铅、酒精等)及 某些疾病(如骨髓增殖性疾病及肿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感染)后,环状铁粒幼红细胞数量、贫血、铁的负荷较轻。一旦停药脱离化学毒物或控制原发病,使用维生素B6,症状可消失。
此病是由于缺乏ACTH的肾上腺功能减退所致. 继发性肾上腺功能不足可以发生在全垂体功能低下,单一ACTH产生缺乏和接受皮质类固醇治疗的病人在中断皮质类固醇治疗后.全垂体功能减退,最多见于席汉综合征妇女,但亦可发生在继发于嫌色细胞瘤,较年轻病人的颅咽管瘤和各种各样肿瘤,肉芽肿,罕见有外伤感染导致垂体组织破坏.病人接受皮质类固醇多于4周或中断治疗数周至数月后,在应激过程中无足够ACTH分泌兴奋肾上腺产生足量皮质类固醇,或者由于肾上腺皮质萎缩对ACTH无反应.这一现象可持续至类固醇治疗停止后1年.长期类固醇治疗
继发性皮肤滤泡中心细胞性淋巴瘤(FCCL)最常发生于淋巴结,也可发生于结外,如脾脏、胃肠道、骨髓、扁桃体和皮肤等。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稍多见。FCCL中小裂细胞性多见。FCCL的大细胞性虽属中等恶性,一般为低度恶性。小裂细胞性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为70%。混合细胞性和大细胞性5年生存率分别为50%和45%。
继发性皮肤CD30阳性大细胞淋巴瘤包括非MF-CD30阴性皮肤大T细胞淋巴瘤,非MF-CD30阴性皮肤多形性小或中等细胞淋巴瘤。为低度恶性淋巴瘤。
继发性女阴过度角化是指角质层异常增厚,常伴有颗粒层及棘层肥厚。皮肤表现为浸润肥厚,纹理加深,似皮革或树皮状,并可有鳞屑、色素沉着,系由反复搔抓、摩擦而引起,常继发于瘙痒性皮肤病。
本症(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是由于体内存在刺激甲状旁腺的因素,特别是血钙、镁过低和血磷过高,腺体受刺激后增生,肥大,分泌过多的甲状旁腺激素,代偿性维持血钙、磷正常。本症多见于维生素D缺乏症、严重肾功能不全、骨软化症、妊娠或哺乳妇女。
继发性化脓性腹膜炎(secondary purulent peritonitis)常因腹腔脏器的急性炎症、急性穿孔、内脏破裂、手术污染等因素引起。引起腹膜炎的细菌多系消化道的常驻细菌,最常见为大肠埃希杆菌,其次为粪链球菌、肠球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厌氧菌等,故多系混合感染。葡萄球菌是手术污染引起腹膜炎的主要病原菌。在腹膜炎的初期,腹膜细菌侵犯或消化液刺激,一方面动员机体的防御功能,对细菌及其毒素开始进行拮抗;另一方面,胃肠道穿孔流出的胃液、胆汁、实质脏器破裂的血液和坏死的脏器组织对细菌感染起到辅助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主要由于组织缺氧,致红细胞生成素的分泌代偿性增多;或由于发生可以产生红细胞生成素的良性或恶性肿瘤以及服用促使红细胞生成素产生增多的激素制剂。
继发性骨髓纤维化(secondary myelofibrosis)是指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组骨髓造血组织纤维化而影响了造血功能的疾病。慢粒、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骨髓增生性疾病,在病变增生过程中可出现骨髓纤维化,故学者们对是否归作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的病因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继发性腹膜炎是腹腔内脏器的炎症、穿孔、外伤血运障碍,以及医源性创伤等所引致的腹膜急性化脓性炎症。是严重的腹膜腔感染,如不早期诊断和正确的治疗,其病死率极高。
胆总管结石的来源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胆囊内的结石通过胆囊管下降到胆总管,是胆囊结石病的并发症,而且胆囊本身已存在种种病损和(或)其他并发症,因而功能不完全或完全丧失功能。
继发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又称为伴发于非浆细胞性疾病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可见于多种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感染性疾病、肝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骨髓增生性疾患、T细胞淋巴瘤等。
继发性白血病(secondary leukemia)是一种可辨认的急性白血病亚型,继发于化疗、放疗或有肯定的环境或职业接触史的急性白血病。
急性特发性心包炎近年有渐增的趋势。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病毒直接侵入感染或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因此,急性特发性心包炎亦有称之为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或病毒性心包炎。本病自然病程一般为2~6周,多数患者可自愈。治疗以解除心脏压塞和对症治疗为主。应积极预防病毒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又称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涉及的病种相当多。如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其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如Evans综合征,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各种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白内障囊外摘除或晶状体外伤后,残留的皮质和脱落在晶状体后囊上的上皮细胞增生,在瞳孔区形成半透明的膜称为后发性白内障。由于抽吸术、囊外术及超声乳化术的日益推广,后发性白内障也较为常见。
本病为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汗腺化脓性炎症。常见于体质虚弱的婴幼儿或产褥期妇女,俗称“痱毒”,夏季多见。本病的基本损害是丘疱疹和结节,不管病灶是否化脓,患者体温一般正常或有低热,伴附近淋巴结肿大,严重者有时可引起败血症。
骨的原发性淋巴瘤是起源于骨的原发性淋巴瘤。若不治疗,其病变可于数年局限于或似乎局限于一处或多处骨;若得到治疗,其治愈的可能性很大。
腹直肌自发性破裂(spontaneous rupture of musculus rectus abdominis)系指非直接外伤所引起的腹直肌破裂。与腹直肌纤维变性有关,常在腹压增高时发生,缝合腹肌是主要治疗方法。
复发性线性棘层松解性皮肤病(relapsing linear acantholitic dermatosis)1985年由Vakilzadeh等报道1例,国内尚未见报道。
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系指脑膜炎呈反复发作,发作时出现发热、颈部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检查主要呈淋巴细胞增多及蛋白轻度增高,一般历时数天迅速自然缓解,在发作间歇期症状完全消失。本病最早由Mollaret(1944)描述,因当时脑脊液中未能发现病原体,故称为无菌性脑膜炎或“Mollaret脑膜炎”。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男女均可患病。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指妇女患单纯性念珠菌外阴阴道炎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真菌学检查阴性后又出现症状,经真菌学检查又为阳性,可称为念珠菌外阴阴道炎复发如1年内发作4次或以上,则称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复发性皮肤坏死性嗜酸性粒细胞血管炎是以全身性红色丘疹、出血性丘疹、风团性斑块为特点的一种皮肤血管炎,偶有环状红斑、水肿性损害及水疱,可伴血管性水肿、口腔黏膜炎、牙龈炎、全秃等。
卵巢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大多数患者在发现卵巢癌时已处于晚期,虽经过肿瘤细胞减灭术和化疗,但仍有患者出现复发。复发卵巢恶性肿瘤是指经过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和正规足量的化疗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停药半年后临床再次出现肿瘤复发的征象。
复发性溃疡(RU)是胃、十二指肠溃疡手术后发生的消化性溃疡,可发生在胃、十二指肠、空肠的原发部位或其他部位。胃溃疡(GU)毕Ⅰ型胃切除术后极少复发,而十二指肠溃疡(DU)毕Ⅰ型胃切除术后易发生复发性溃疡,约占所有复发性溃疡的95%。虽然迷走神经切断合并胃窦切除、毕Ⅱ重建术后十二指肠溃疡仍可复发,但其溃疡复发率在十二指肠溃疡手术中是最低的(<1%)。不合并胃部分切除的任何类型的迷走神经切断术的溃疡复发率较高,平均在10%左右。急诊手术者溃疡复发率较择期手术者高。大多数复发溃疡发生在吻合口边缘或其远端,
复发性坏死性黏膜周围炎是复发性口疮的最重型,以复发性、疼痛性溃疡为主,愈后留有明显瘢痕为特点。